|
69楼,到现在还没搞清楚,我从来没说过OLAP毁灭了BI,我是说OLAP工具毁灭了BI,你看明白点.
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一直在OLAP上面找原因. 当我发现interstage NV的时候,我才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interstage NV这个产品是在1991年开发出来的,当时E.F.Codd博士并没有提出OLAP的标准(1994年才提出,NV是在1996年通过OLAP标准认证的),当时NV产生的思路是什么,就是实现"持续改善"的企业管理理念,"持续改善的管理理念"始于日本的企业管理,它是指运用常识性的、低成本的方法来管理工作场所--产生附加值的地方."改善"的精神,就是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能做得更好.BI项目其实是为了企业提升管理,而企业提升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当企业的发展远远超过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此时企业才有意识地通过引进管理人才或借助外脑的形式提升管理能力,这种方式是被动的;而另一种方式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导入持续改善管理的机制,使管理能力稳健提升,甚至,企业的管理提升的速度超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成长,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而这种管理改进是主动的。
传统的BI项目往往更偏重于"被动提升",而NV的思路就是如何让企业员工通过"持续改善"的方式来"主动提升"企业的管理,当然NV本身是OLAP工具,所以也可以完全做"被动提升"的BI项目.
目前软件架构中最热的名字是"SOA",其实"SOA"并不是什么产品,也不是什么架构,它的核心就是利用"松耦合"与"颗粒度"之间的平衡这个思想,来设计软件产品.同样,如何在BI项目中作到"多维角度"和"CUBE运算"的平衡,也是BI项目的关键所在.NV就是认为,业务部门可以自己在借鉴IT部门给的"多维角度"基础,根据自己的企业,运用常识性的、低成本的方法来设计出更适合本企业的"多维角度",为企业产生最多的附加值,从来实现"持续改善的企业".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这是2种不同的企业文化造成的对BI项目的理解,美国人追求"精英"管理企业,而日本人关注"团队合作"管理企业,以前在中国,对BI项目实施往往采用美国人的创新方式(所以更多的是借助咨询专家设计模型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BI领域上也可以有日本人的务实方式(利用企业内部团队合作来实现持续改善,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后者更有市场,咨询专家在这个领域更有前途,为什么这么说,这段时间网上一直在讨论的2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SONY"和"丰田超越通用的背后" 很能说明这种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