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由 jameszhuangmin 发布
[B]今天刚注册就看到这个精华贴。支持楼主的观点。
现在很多的BI项目实施和使用中,IT人员和业务人员是脱节的。
BI系统初建时期这个问题不突出,业务人员觉得比原来的OLTP系统好用,随意性大多了,随着业务人员对BI使用熟练后对系统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这个时候,IT人员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业务人员的真实需求,自然没有办法满足业务人员的要求。
这个原因是:OLTP系统是与业务流程密切相关;OLAP系统和流程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依赖于使用人员的分析角度(也就是看数据的角度,也就是管理视点)。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可能经常变,可是一个有思想的业务人员(没有思想,混日子的不在讨论之列)的分析角度却是不停地在变化。
所以,如何让业务人员能够方便随意地变换、增减分析角度(管理视点)是保证业务人员是否能够[B]自发、自觉、自主、自动[/B] [/COLOR] 地使用BI系统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做到这点,这个BI系统就是成功的。
通常我们用维度这个IT技术术语来描述分析角度,但是这是个IT技术术语,业务人员没有办法去理解维度的概念。于是有些BI工具就有了语义层的概念,用来隔离IT层面的内容,让业务人员能够理解BI的维度。但是,这种语义层的描述非常简单,不能完全描述业务与IT层的对应关系。仔细看了楼主的资料,Interstage的管理视点就是语义层的,但是又超越了语义层很多,不但可以对数据列(字段)定义管理视点,甚至能对数据行(数据内容)定义管理视点,这个就很厉害了。还可以在基本管理视点上再定义新的管理视点,这样的话基本上业务人员大部分的分析角度都能够涵盖了,应该没有IT人员什么事了吧?(呵呵, )。
真的如此的话,这个思想和产品应该是不错的。 [/B]
你的观念讲到点子上了,但这话说服企业的老总和业务人员没问题,却说服不了IT部门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永远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目前BI的困难,他们可以用做技术开发来解决,却不知道他们选用的本身OLAP工具已经让他们的思路禁锢了,我之所以从OLAP标准概念来分析OLAP工具的困境,希望技术人员从逻辑上发现OLAP概念和OLAP工具本身存在的逻辑矛盾而导致了所有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