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其实我的原意
最初由 interstage 发布
[B]呵呵,18楼没仔细看完就评论了很长,而且完全从数据库产品的功能角度很描述,我在98年就在这些数据库原厂商做技术支持了,这些功能我也清楚,不必要细节描述,我的原意是什么?是BI项目实现中目前存在的思想上误差,这个误差导致目前BI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而成功往往是短暂的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BI项目其实是为了企业提升管理,而企业提升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当企业的发展远远超过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此时企业才有意识地通过引进管理人才或借助外脑的形式提升管理能力,这种方式是被动的;而另一种方式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导入持续改善管理的机制,使管理能力稳健提升,甚至,企业的管理提升的速度超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成长,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而这种管理改进是主动的。
而目前传统的BI项目是第一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符合"精英"管理企业的方式,而我认为BI项目不仅仅要有第一种方式,更要有第2种方式,即"持续改善"的管理思路,"持续改善的管理理念",它是指运用常识性的、低成本的方法来管理工作场所--产生附加值的地方."改善"的精神,就是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能做得更好 . 这种"主动式"的方式可能会引领BI走出目前的困境,这也是我认为新一代OLAP工具设计的关键所在. [/B]
我同意你将管理提升分成被动和主动两种,也同意你将目前的BI项目归为被动那种。
但我不同意你将引入外部资源,包括人才、管理方法、技术等归为被动,通过学习或并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提升自己某些情况下是主动的。
你说主动的模式“管理提升的速度超过企业自身规模”,BI项目应该按这种模式发展,我觉得是不对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只是辅助性的角色,系统一多,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必然会增大。所以如果企业要上一种系统的时候往往是不得不上的时候,就那我们公司来说,十几年前公司销售还是通过客户电话联系,订购,销售部审批、财务开发票、仓库发运一步一步地纸头或者口头交接工作。但现在公司规模扩大了、集团化了,总部、销售公司都分开了,工厂有在市郊的,有在江苏的,仓库全国各地都有,海外还有外贸公司。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无法胜任了,所以不得不使用E-business, ERP, CAAP, PDM, BI等系统。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只有二十人的公司使用e-HR,不可能要求一个只有十来个大型分销商的公司使用CRM,不可能在九十年代初就使用电子商务这样超前的概念,BI就更不可能了,所以要求 “管理提升的速度超过企业自身规模”是不太可能的。
像一个公司拥有多个系统和业务模块,信息孤岛情况已经影响到了管理人员的决策时才有可能上数据仓库、BI这样的项目。
如果纯粹从软件功能的角度来说,BI工具的功能在不断提升,从早期的数据仓库、OLAP、报表,到现在的可视化、数据挖掘、DashBoard、绩效管理、监控、计划等,BI在企业内的作用和重要性将有很大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