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由 interstage 发布
[B]我在这个ITPUB的论坛上看到了2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SONY"和"丰田战胜通用的背后", 这2篇文章其实讲到了BI项目中经常提到很高的应用境界,就是"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但作为500强企业的SONY和通用早在10年前就成功实施的"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BI项目,却不如"执行力"很强的丰田,这个是不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太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了,就是崇尚"精英人士"管理企业,因此借助咨询专家,为公司领导提供"绩效仪表盘"等等,其实美国模式是最不复制的,所以,越学习它,就越赶不上它,越不可能成功. 唯有采用老毛时代提到的"人民的智慧",就是让企业的员工一起参与进来,变成"员工团队"的BI项目,才可能突破"精英人士"的BI项目,取得成功.
BI项目的应用有5类,日常统计,即席查询和OLAP分析,数据挖掘,专题应用和战略管理. 由于数据挖掘更多的是算法,不适合业务人员,只适合专业的人员,而其他的应用均涉及到"多维角度",因此,OLAP变的关键了,所以我一直认为OLAP工具可以从目前的为"专业人士"使用和配置,完全可以让用户自己来,只是把数据部分归于IT部门,"多维角度"归于业务部门而已.
这就是我最早的想法,当我按照这个想法去实施BI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业务部门,企业领导,用户的IT部门,SI公司都变的可以接受,BI原来就没那么简单,只不过,我们把它复杂化了. [/B]
BI只是为决策提供支持,但做决策的是人,而且很多决策不是BI提供的数据就能做判断的。像我们做外贸,低价抢占市场,从BI提供的报表上看,销售额一路飙升,但利润很低,有些产品还亏损;BI工具只是把这种情况告诉决策者而已,但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健康是需要人去做权衡。信息系统永远只是辅助性的工具,代替不了人。不能说某个公司用了BI就应该比没有用BI的公司管理更好。
让业务人员参与到BI的设计中还不太现实,至少在我们公司,业务人员能看到的就是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不像决策者需要从一个高度上考虑问题。
做BI的被夹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中间,所以做DW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开发,而是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像我之前帮做的一个报告,管理者需要看产品的缺货量,就是将客户订单中产品数量跟仓库中的存货量比较一下。因为我们内销产品供应比较紧张,客户从最初订货计划到仓库发运要经过一级级审核,客户经理进行信用审批,会计进行收款审批,到了仓库库存不足可能是退回也可能单据暂挂,工厂还要据产能对订单数量调整等等,库存量还要主库位、虚拟库位的概念,产品还有一层BOM结构,同规格之间还有替代品……
在做报表时要获取正确数据,统计的口径很重要。管理者当然不会了解到每一个业务流程的详细情况,他不会告诉你被暂挂或者在某一个环节被取消单据中订购产品数量要不要统计。而每个业务人员只能告诉你他知道的情况,而跟业务人员谈什么缺货量,他也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
我做这个报表的时候,因为刚加入BI项目,对业务系统不是很熟悉,我们ERP用的是Oracle JDE,功能很强大,模块很多,但也很复杂,同部门的系统实施人员只能告诉我某个模块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但每个业务部门怎么操作的得跟业务人员谈。我找了十几个业务人员调研,有些时候只能是我问什么他们答什么,我没问的他们也不会主动说,有些情况我在系统里看到的他们也不知道,而且有些时候根本不知道该找什么人问。
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管理人员不知道每个业务部门工作,业务部门不知道管理者想知道些什么,所以DW才有存在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