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说企业信息化项目不能只说项目实施推广维护这块,要站在全项目周期的角度来看这项目是否成功了。
这里拿我个人为例,我现在可以说是站在全项目周期的角度来看项目。下面所有的一切均建立在一个合理的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前提下延展。
项目前期:按照我的理解,主要包括立项、定位、报批等甲方内部事务;选型、调研、参观、方案、商务等乙方或甲乙(丙、丁...?)方协作事务。我说得比较片面,因为目前在国内还存在着大部分的由乙/丙方的合理“引导”而产生的项目,还有很多“一把手工程”、“政府工程”。这里还是单说我的那种,其他的我也没什么发言权。
1)立项:立项的成功在于时机的把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时机,大环境(比如行业形势、主流发展方向)、内部环境(管理难点、业务需求)、高层关注等等,好的立项是顺水推舟,不好的立项则增加项目前期难度甚至莫名其妙;
2)定位:我觉得项目定位很关键,他决定了项目全周期的运作。关键程度、应用深度、范围目标等等,不同的定位决定项目不同的关注点,更决定了项目中后期的成功标尺。以实施阶段举例来说,一个借助企业信息化项目搞BPI/BPR的项目,我的关注点在如何完善业务蓝图,对项目进度我不太严格把控,即使这项目延期了,只要方案漂亮,那么我就认为他成功;一个纯系统部署的项目,我就着重要求项目进度的按期达成及0风险管控,即使方案再好,最后项目延期,那么还是失败;一个衬托公司管理体系的项目,我就淡化系统应用,着重管理体系的传播,最后系统用上去了,但是管理思想没变,最终还是失败;等等。总之,定位的成功在于对企业/高层的了解程度与合理的判断力。其实大多数企业高层对企业信息化是没概念的,甚至对管理都没太多概念,要让高层知道你折腾这么长时间是要干什么,为什么,有啥好处,这靠不了别人。也只有这块做清楚了,才能得到高层的支持,后面才好做;
3)调研、方案:调研与方案的成功在于双方对企业的诊断、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及双方的合作,即“对症下药”,至于方案的扩展性与延伸性之类的,要先建立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很多人会有疑问在项目前期如何出方案,所谓方案,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工具”,不是“如何运用工具解决问题”。希望大家能认可我的这种说法。另外,不要以为调研、方案就完全是外部的事情,内部的协调安排尤为重要,这一点做过甲乙方的我深有体会;
4)选型、商务:实在不知道如何下笔。我觉得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有双方的合理让步以达到“双赢”,这个“双赢”是建立在双方底限的前提上。鉴于大多数情况选型与商务都比较复杂,选谁,怎么选,人为因素太多,很难量化。只能说,公道在天,你们懂的。如果非要说成功的选型,我觉得是建立在合理的规划与发展性的角度上,眼光看远点,道理大家都懂;
简单总结下我眼中“成功”的项目前期: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企业信息化规划上,恰当的立项时机、清晰准确的项目定位、“对症下药”的方案、战略眼光的选型及双赢的商务运作。我上面所说只是一些个人体会,难免比较片面,但一个“好”的项目前期将是保证项目中后期顺风顺水的铺垫,也许很多人不能真正涉足一个项目前期的很多活动,但建议权肯定是有的。
接下来就是项目中期了,主要就是实施/部署/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