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阶段论述六
2. 获得buy-in的优势
从项目整个Team而论,项目管理者最应获得的是项目成员(含供应商与客户)的buy-in, 即项目组成员的关注、忠诚、被收买的愿意付出的精神,这种核心凝聚力对于保持项目组的士气、用户的关注度、供应商的关注度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属于项目成功必不可少的隐性因素。采用分阶段实施,可以使项目的短期成果被迅速的分享出来,对于供应商和用户都是即为鼓舞士气的做法。
就客户而言,因为客户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参与在其中,没有一个长期的松弛过程,客户保持了一贯的关注度,对于前期需求的调研也能记住更多的部分,减少了最后提出“这不是我要的东西”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持续的参与能够逐渐获得一种“这是我做的产品”印象,能够加深对所生成产品的认可度,项目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得到了客户的buy-in;项目短期成果被迅速分享和公布,使得客户对于他们的上级有更多可汇报的成果,自己也能获得成就感,他们就能持续保持对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循环。
就供应商而论,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勤奋的工作,但他们同样是项目管理者的事业伙伴,这意味着获得他们的buy-in也同样重要。通过划分阶段在短期即可获得可公布的阶段性成果,这种做法对供应商来说是价值得到认可,他们将获得工作被认同、自我成就感形成的良好心理感觉,在精神愉悦的同时,项目管理者也逐渐获得了他们的buy-in。
3. 需求受控的优势
当然,用分阶段实施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客户在能使用第一阶段产品之后及第二阶段产品出来之前,可能会对第一阶段产品做持续的研究和使用,这意味着他们提出质疑、提出更多需求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此时,控制需求将成为项目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方式可以将需求变动的风险前移。项目管理者的职责是控制项目,即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除了将某些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外,将风险发生的时间和阶段迁移同样也是增强风险控制的方法。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客户在持续使用产品后,提出新的需求的风险是同样会发生的,在分阶段实施中,这个风险被移到了实施步骤整个过程,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有更长的时间通过各种手段消化掉因需求增加而导致的项目周期延长的风险,在不分阶段实施中,这个风险被移到了实施的最后1/3部分,在这1/3部分中因为客户本职工作的时间冲突,导致测试不充分、产品应用理解不深入会使新需求提出的风险再度被延后到试运行阶段,再往后,这种风险将被转嫁到企业信息部人员头上。项目的不可控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以下是两种情况下需求增加/变动的风险出现的示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