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唉~
回想之前一个客户,那里大型挖掘机的一些维修备件,非要日本的工程师来了才能安,光自己备也没用,专业的人、专业的工具和专业的备件(其实备件制造并不难)。按照Just in case的做法,很耽误工期的,而且从上海飞到武汉,完成一次服务需要的成本over 4000。
后来他们自己有个老师傅自制了相关备件,然后研究了工艺,买了部分专业工具,实现了自给自足。这就解决了他们自己的关键备件问题。
事实上,后来统计他们其它的维修备件需求大致可以发现,在5~10月份,赶工期的时候,机器维修非常频繁,而且部件更换很频繁。但可以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估计出了多少小时的工作之后就必须更换特定部件,而根据他们的统计数据,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部件并没有完全到达它的使用寿命极限,但因为不能停车,因此他们必须估计出一个在出现故障(我们认为是其使用寿命极限)之前的有效使用时间(出现故障更换上备件的时间要远长于直接更换还可以使用的部件的时间)。事实上,在工地现场就备有维修备件和工具库,其损耗和温度、地质硬度、操作员熟练程度等成一定关系,但统计后认为按照师傅们自己的估计,其实远比我们统计的数据要来的实用,我们只能统计到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的需求(这种需求数据可以考虑作为采购计划和自制计划),但他们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出每日的大体需求。
而且特别的是,由于工地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地方,因此需要从这个城市相隔较两个库分别进行供应工作,每天都会有人根据前一天的要求,将备件准备好,然后进行类似MILK RUN的办法拜访不同工地,而因为维修工具的数量很少,配备的维修工也不多,因此也需要在经过不同工地的时候将工具在不同工地之间进行调配。但可以发现,维修工具在不同工地间调配的物流成本之高也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在近70个大小工地间调配很成问题,导致很多项目工期延误,但是维修工具的价值非常高,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且维修工人手缺乏。并不是说一个小工地的工作,就不如一个大工地的工作重要,可以说都要全面照顾。
在这个CASE里,需求预测基本不是问题,问题是精确到不同的工地,并配合不同的工期要求就非常难。
最后,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我也只能说通过统计工期要求和开挖计划,将on hand的项目分类管理,并将工地分群,可以说有些改善,但并不明显。而且每一天都要对计划进行排序,同时他们对天的概念非常模糊,经常是要避开车流高峰开挖,所以24小时全天工作,后半夜才工作的情况大大存在。
这个项目已经结束,它虽然不是物流管理咨询项目,但其出现的问题我想是有代表性的,也是很有意思的。
其实后来,我们又提出了一个内部发包的做法,将工具和备件的经营权外包,并将相关工地群的服务进行内部发包,同时作为独立实体的存在,可以对外承接采购和自制项目。有效解决了成本压力问题,但出现了对方面对企业内部、城市外围和周遍地区需求的抉择问题。做过的人才知道里面实在是一言难尽。
虽然不是数码产品,但是维修备件和维修工具的保有和配送也应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不知道各位DX有什么高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