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讨论交流:to the_shark
1. 物流本身有局限性,也有通用性
这一点the_shark也有提及,我深表同意。站在3pl的立场,其实也深刻了解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从市场出发,目前国内物流有效需求比较充分的行业分别为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一些工业用品等等,至于其他比如有特殊需求的行业(大行业中的小行业),比如危险品运作,保温运作,大尺寸货物运作等等,自然社会上相应资源要少很多。但是仅仅在消费品行业,很多运作模式基本类似,比如当消费品的客户主要是卖场客户时候,我们可以统筹规划资源,进行运作优化。而在体现差异性方面,比如现在已经有3PL进行了有效的区分,比如仓库分为常温、保温、冷藏,常温又可以分为食品库、工业品库,保温又可以分为医疗产品和食品保温库等等,而运输也可以根据要求作类似的区分,当然了,这仅仅是体现市场需求的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
2、据我所了解,目前国内成功的3PL在发展初期有过生产企业投资的恐怕不多吧?也许是我了解的不够,因为就我所知,目前国内的3PL,那些来势汹汹的跨国企业们(比如UPS, DHL,EXEL,MAERSK,SCHEKER)等等更多的还是在各自的空运、航运、快递等领域,国内业务也是与其国际客户业务相结合开发为主;那么本土的国有巨头们,SINOTRANS, COSCO, CHINA SHIPPING,CML等等,开始就是作为流通企业或者贸易类型企业存在的;那么目前在市场上最为活跃的3PL们,PGL, CHIC, ST-ANDA, HURRY TOP等等,有民营、合资、还有拿到风险投资的,也和生产企业们没什么瓜葛;最后倒是有一些生产企业投资的物流公司,包括海尔物流,安得物流,不过到不能称其为市场的主体了。当然了,市场上还有类似于ANJI-TNT这样的生产企业与物流公司合资的物流公司,不过由于其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吧。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所有公司,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分类,仅供讨论。
3、3PL的投资
其实,如果在数年前,众多3PL在仓库方面采取自己投资的策略,估计现在不用作物流了,依靠地产就已经飞黄腾达了:>其实,个人认为,在目前中国的物流市场上经营,是个需要很有策略性的,对自己的网络和操作,必须有最大的控制,但是又不能造成过于沉重的成本负担。当然我们无法与SINOTRANS,COSCO这样的巨头们相比,他们的资产是国家给的,SINOTRANS在香港上市前拿到的全部是中外运集团的优良资产。就一般的3PL而言,需要控制仓库操作,未必是自己建的,但一定要是自己管理的;在运输方面,可以根据路线和自身规模,选择性的建立车队,但是需要谨慎,熟悉国内物流市场的朋友们应该了解,如果政府隔三差五的给你来个查超载,而且每次都不彻底,玩两天就停了,接着再玩,那么拥有大把车辆的3PL们估计早就废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