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公共平台经验
robinlhmr的创业激情让我看到了2003年的我,正是那年我从一家3PL公司辞职,和别人做起了物流公共平台,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是公共平台,只是想根据在我在3PL的多年经验,及VMI的项目经验,做一个“供应商、3PL公司与核心组装厂之间的原材料供应物流平台”,然后以这个平台和核心组装厂洽谈项目合作。这个平台要求的流程是:核心组装厂物料需求计划—导入平台—生成DRP看板—供应商按看板备货—3PL按看板安排提料—入VMI HUB—物料组配—配送核心厂原料库,要求平台将流程中的数据可视化(即我们的JIT看板)。项目做到2003年底基本失败,我总结一下原因:
1、投资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平台虽然只针对原材料供应这块,但还是显得过于庞大、复杂,我是以项目找投资的方式与其它3PL公司合作的,合作方最多给一年时间,钱不会一下投入太多,苗头不对立刻撤回,我能理解国内的3PL老板,中国的大环境对所有长周期的项目都不利,公共平台无疑是长线项目,自然不是短期能收益的,很难保证他们投资的持续性。
2、开发深度的问题:任何一个物流系统开发起来都有趋向无限的深度,怎么把握这个度,关系到投入资金、开发难度、操作适应性的问题。这个项目我犯了个大忌:追求系统的无限深度,我一直想着把这个平台做成最专业最接近实际操作的平台,从最初设想的普通WMS系统到JIT看板到DRP看板再到MILK RUN。。。。。,结果由于我的欲望无限膨胀,而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不标准造成系统开发极其庞杂、烦琐,陷入投资无底洞。
3、市场接受的过程:2003年的时候不仅VMI模式对国内客户来说是新鲜的,甚至连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客户的开发进展并不如预期那样顺利,提出设想时很多客户都感兴趣,在系统初具雏形时都点头称赞,但你要客户签合作意向书时,他们总是推、等、观望。。。。结果投资方失去耐心。
4、开发中的业务技术问题:软件公司系统分析员的物流业务熟悉程度是个严重的问题,我曾经拿仓租计算的问题(坛子里讨论过的)问过他们,没有一个公司的系统分析员能正确回答!这让我怎么和他们讨论沟通物流的流程、逻辑、表格设计、公式?结果只好我自己写字段、写公式、流程、设计表格,写出来还得费大劲让软件分析员明白的我的构想、意图及准确的要求,那真是巨累!做物流系统的,不熟悉业务怎么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