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 介绍
项目研发和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工作成果,例如文档、程序和数据等,它们都应当被保存起来,以便查阅和修改。如果把所有文件一股脑地塞进计算机里,那么使用起来肯定很麻烦。毫无疑问,人们应当将文件分门别类、有条理地保存起来。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I),配置项主要有两大类:
(1)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测试用例等。
(2)项目管理和机构支撑过程域产生的文档。这些文档虽然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保存。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基线(Baseline)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修改(见变更控制规程)。基线通常对应于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Milestone),一个产品可以有多个基线,也可以只有一个基线。基线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版本、日期等。通常将交付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
所有的项目成员都要使用配置管理软件来保护自己的工作成果。机构应当采用统一的配置管理软件,常见的配置管理软件有Microsoft的Visual SourceSafe和Rational的ClearCase等。为了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机构应当有专门的配置管理员(角色)。配置管理员为每个项目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创建和维护配置库。
鉴于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机构还应当设立配置控制委员会(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 CCB)。CCB是个虚拟小组,对配置管理各项活动拥有决策权(例如审批计划,审批变更请求等)。对于配置管理而言,CCB是决策者,而配置管理员是执行者。
如果机构的各个项目紧密相关(例如一个产品线下的多个项目),建议机构设立公共的CCB,这个公共的CCB对所有项目的配置管理拥有决策权。如果机构的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那么每个项目可以设立各自的CCB。CCB的决策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图17-1所示。
图17-1 配置管理流程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