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ang2049

卡耐基口才学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1#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1 | 只看该作者
  有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作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罗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罗嗦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七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年龄三十,籍贯山西,性别女,她比我大七岁,我比她小七岁,她的年龄减七是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加七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罗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罗嗦的回答,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的,有时候以暗示代直言,同样可以收到机智应变的效果。
  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了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粒“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特点。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这里,乡党委书使用的是一个故事暗示的语言技巧。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2#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2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几位老同志反映机关晚上不安静,楼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这属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在会上讲,就会使老同志和青年人之间产生隔阂。
  党委书记和小青年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有个老头晚上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很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性地甩出了一只鞋,刚甩出第一只鞋之后,他意识到不应当,便轻轻地脱下了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没有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伙子们悟出了笑话是有所指的,明白了自己的不检点。这里,党委书记用的是笑话暗示法。模糊语言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后。
  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是说:“我高兴地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日后无意往访,可用各种“不方便”为托词。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3#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2 | 只看该作者
  模糊语言可以摆脱困境。项羽自称霸王后,想谋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你以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设置悬念又称“吊胃口”。它是利用听者的好奇心理,先说出一个发人深思或出人意料的现象、结论,设一“关卡”又秘而不宣,让听者自我猜测思考后才加以分析,和盘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说话技巧。
  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导游带了一个旅游团到北京,在参观北海时,他指着九龙壁对游客说:
  “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们能看出哪条龙身上有块硫璃是假的吗?时间只给两分钟。”
  游客惊奇地“喔”了一声,高兴地跑到九龙壁前仔细辨认。他们东瞧西看,走近跑远,有的说这块,有的说那块,有的干脆说没有。在众说不一的争论声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围到了这位导游身边,请他揭开迷底。
  在大家的注视下,导游指着一条白龙的腹下说:“就是这块。”
  游客们定睛细看,齐声喊道:“原来是块木砖。”接着便纷纷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它是哪一年换的?”“皇帝为什么没有发现?”
  这时,这位抓住了游客心理的导游,才提高嗓门把九龙壁的年代、建筑艺术和“木砖”的轶事详细讲了一遍。客人们听着想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时而眉飞色舞,时而赞叹连声……。
  导游在这里用的就是“吊胃口”、“甩包袱”的说话技巧,它既活跃了游客的游览情绪,又使讲解的内容生动活泼,还融洽了双方的感情,可谓一举数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4#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3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说:“文人看山喜不平。”说话也一样,如果在交谈的叙事议论中,恰到好处地结下一个个“扣子”,即悬念,会使听者在回旋推进的言论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而兴味无究。
  开场白是讲演者向听众最先发送的信息,它如戏曲演出前的开场锣鼓,直接影响到听众的心态。在开场白运用相应的语言技巧,会收到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
  一八八三年,恩格斯在伦敦安葬了马克思时,在马克思墓前说:“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说“睡着了”,他用委婉的语言技巧,表达了对伟大革命导师去世的巨大悲痛,渲染了悼念的气氛。
  一九四九年春天,北京解放时,北大学生会请郭沫若作关于北伐战争的报告,郭老是这样开场的:
  “今天是我面对青春的海洋,摆革命的龙门阵。”
  “面对青春的海洋”,比喻恰当形象,听来亲切悦耳,“摆龙门阵”,是妙语双关,而用“革命”两字,点明了题旨。这样的艺术化表达,一下子抓住了听众。
  一次,上海某单位请陈毅市长作报告,讲台上铺了洁白的台布,花瓶里插上了鲜花,还备了些茶点瓜果。
  陈毅见此情景,略一迟疑,顺手将花瓶移到了台下,并搬走了糕点,然后风趣地说:“我这个人做报告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就会手舞足蹈,这花瓶就碍手碍脚了,说不定碰砸碎了,我这个供给市长还赔不起呢!”顿时整个会场一片活跃。
  一位外国首脑出访我国,在首都机场,他面对迎候他的人们即兴演讲:“……我是个桥梁专家。一踏上这古老而美丽的国土时,我想,此行的唯一使命是:在两国之间架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友谊桥梁。”
  他微笑着,并挥手在空中划了一个拱形桥状。他那相得益彰的话语和动作,具有很强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一次参加某校的毕业典礼,很多人都发表一篇大论,轮到他讲话,已经十一点半了。他站起来说:“演说要像迷你裙,愈短愈好。”话一出口,席间鸦雀无声,片刻,爆发出哄堂大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3 | 只看该作者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会遇到下面的情形:
  一个品行不良的熟人来缠住你,非要你借钱给他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给他就等于肉包子砸狗有去无回;一个相熟的生意人向你兜售物品,你明知买下了就要吃亏。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要断绝交情,引人恶感,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种子。
  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便要运用一些聪颖的智慧。
  在德国某电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公司经理拿出一个他设计的商标征求大家意见。
  经理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人见了一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
  营业部主任和广告部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但年轻的销售部主任却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
  经理听了感到很吃惊,全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盯住他。
  销售部主任没有同经理争论那个带小圈圈的设计是否雅观,而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感到纳闷,脸上却带着笑说:“你的话我难以理解,解释来听听。”
  “这个设计与日本国徽很相似,日本人喜欢,然而,我们另一个重要市场中国的人民,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徽,他们就不会引起好感,这不是同本公司要扩展对华贸易计划相抵触吗?这显然是顾此失彼了嘛。”经理满意地点了点头。巧妙的话语虽只有几句,却胜过长篇大论。
  对他人表示反对或拒绝,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机智应变的技巧。如男人们有时会邀请女人共同赴宴,而一般的女子都会适度地保持矜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6#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3 | 只看该作者
  既然要拒绝对方的邀请,在言词上自然要下一番功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启口。倘若对方是平日一同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绝,那么以后的工作势必增加许多困难。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男子对一位女同事说:“欢迎你一同参加!”说着便将音乐会的入场券递给她。这时,这位女子很想拒绝他的邀请,于是顺手从皮包里拿出日记本,打开看了一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很抱歉,今天我已和别人约定了。”就这样婉言拒绝了对方。
  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位男子邀请某女子一同饮茶用餐,而那女子却非常机智地回答对方:“我非常高兴,谢谢你,但是不是可顺道邀请小王和小张一同前往?因为我们原来约好下班后要一同逛街的。”这样一来,对方不是知难而退,就是大家共进晚餐了。
  当我们无法直接拒绝别人时,不妨编一个足以使对方信服的理由,使对方不再坚持自己的意愿。
  比如说用友好、热情的方式拒绝对方。例如,一位作家想同某教授交朋友。作家热情地说:“今晚我请你共进晚餐,你愿意吗?”不巧教授正忙于准备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亲热地笑了笑,带着歉意说:“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绝是有礼貌而且愉快,但又是那么干脆。卡耐基告诉他的学员,在谈判中巧妙地机智应变,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谈判中出现障碍时,应当合理地运用对比说理,让对方认识到错过这次合作的机会将是多么可惜,从而打动对方。
  对比说理是将己方公司与一些类似的公司作比较,突出本公司的优势,诸如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好、交货时间快等等,使对方从对比中明白你的优势。因为强弱优劣的对比可以使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大大强化优势,加强对方的印象和认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7#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4 | 只看该作者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了。”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在周恩来的反驳中,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在谈判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不合理的要求,顿时感到束手无策,无以对答。这时,如果随机应变,运用逆反思维、反向求因等方法进行巧妙解说,不但能有效地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还可以使结论奇迹般地发生变化。
  谈判是满足双方需要的利己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因而会呈现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人喜欢在谈判中以战取胜,而有的人强烈希望被喜欢,获得别人的赞赏。前一种人太好战,在谈判中很难与人合作,后一种人由于希望被人喜欢而不敢面对现实的冲突,是不善于拒绝的人。在商务谈判中,要采取对立的立场,或者拒绝对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掌握在适当的时候表示拒绝,你的谈判条件将会立刻增加。
  80年代中期,美国有100多家中小银行倒闭,其中许多家倒闭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拒绝一些“不良贷款”。
  关于谈判之道,一位专家曾这样说:“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应该对任何人都不说威胁之词,不发辱骂之言,因为二者都不能削弱敌手的力量。威胁会使他们更加谨慎,使谈判更艰难;辱骂会增加他们的怨恨,并使他们耿耿于怀地说话伤害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4 | 只看该作者
  当谈判出现障碍,需要表明自己立场的时候,不要指责对方,而要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如果这时你可以就某点作出妥协,你还可说:“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妥善解决那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有多大的麻烦。”既维护了自己的立场,又暗示了变通的可能。在这里用的词都是“我”、“我们”,而不宜使用“你”、“你们”。
  上海一家商场由于进了大量的空调器,在夏天最热阶段过去之后仍有不少存货。如果这批空调器不处理掉,将使资金积压,流动资金变成死钱,影响商场效益。这家商场做出决定,每台空调售价不得低于3200元,多卖多得,少卖由推销员贴补,并且商场每个人必须推销10台。其中一个叫刘海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后来遇到一个名叫黄石的买主。刘海向黄石介绍了空调器的优点,比如,该产品是最新产品,噪音低,能够安放在客厅,并且不用换电表……
  黄石静静听了刘海的介绍后,对空调进行了试机和看样,然后针对刘海所介绍的优点说:“这种空调是有不少优点。但是,由于它是新产品,质量是否可靠,性能是否可靠都很难说,虽然噪音低,但比日本东芝的噪音大多了。我家有老人,噪音大会影响休息。虽然不用换电表,但我们住的是旧房,线路负荷已够大的了,若再用这么大功率的空调,将会有更多的麻烦。天气已开始降温,说不定不会再有高温了。如果买了不用,半年的保修期很快就过去了,等于没有保修。”经过这一番吹毛求疵的挑剔,刘海只得降低售价。黄石吹毛求疵语言应变技巧和策略运用得十分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挑剔性的语言应变技巧不仅是行得通的,而且是富有成效的,因为它可以动摇对方的自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机智应变语言技巧在内的任何谈判语言技巧的运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不能过于苛刻,漫无边际,不能与通行的做法和惯例相距太远,否则,会被人认为没有诚意而受到损失。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5 | 只看该作者
三 使演讲具体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著名的英国主教对军队讲话。他们正要前往战壕作战,其中只有少数人了解自己为什么被派往前方作战。可是这位主教却对他们大谈“国际亲善”以及“塞尔维亚在太阳下应有权占一席之地”。他们之中,半数的人连塞尔维亚是城镇还是疾病都不知道。既然如此,他倒不如对精深的“星云学说”发表一篇响亮的颂辞,反正效果是完全一样,不过,在他讲演中,倒没有一个骑兵开溜,宪兵就站在每个出口上,防止他们逃掉。
  我们无意贬抑这位主教,他是不折不扣的学者。在一群宗教人士面前,他很可能声势夺人,功力尽见,但对这些军人却失败了,而且是全军覆没。何故?他不了解他的听众,也显然不知道自己讲演的确实目的,亦不知如何达成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
  那么,讲演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使演讲具体化呢?我们就以林肯总统演说生涯里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些吧。
  很少人晓得林肯曾经发明过一种装置并获得专利,这种装置可将搁浅在沙滩或其他阻碍物上的船只吊起。他在自己律师办公室附近的技工店里,制造了这种器械模型。遇着朋友上办公室来瞧模型时,他便不厌其烦地讲解。这种讲解的主要目的,便是说明情况。
  当他在盖茨堡发表不朽的讲演时,当他做第一次和第二次总统就职讲演时,当亨利·柯雷过世,他就其一生发表演讲时,在所有这些场合里,林肯的主要目的都在增强听众的印象,使人信服。
  他对陪审团讲话时,是想赢得有利的决定。在政治讲演里,是想赢得选票。他的目的,在这时便是获得行动。
  林肯在当选总统的两年前,曾准备了一个有关发明的讲演,他的目的是想使人们快乐,至少,那是他原先的目标,可惜没有成功。他想做个通俗演说家,结果在这方面却是挫折连连,有一次在某镇里甚至没有任何人来听。
  可是他在别的演说上却出名地成功,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人类语言中的经典之作。原因何在?主要的是他在这些演说里晓得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晓得如何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7
六级虎吧徽章
日期:2009-03-30 21:56:32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23:45 | 只看该作者
  许多讲演者不注意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未能把自己的目标与讲演对象的目标相配合,以致手忙脚乱,言语拙误,招致失败。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国会议员曾在纽约马戏场被观众吼叫、发嘘声,迫不得已而离开舞台,因为他很不明智地选择了做说明性的讲演。他告诉听众,美国正在如何备战。
  他的听众可不愿意挨训,他们要的是娱乐以及讲演者本人的真实想法。他们耐心而礼貌地听了他十分钟、十五分钟,希望他的讲演快快结束。可是他不停地讲,喋喋不休,讲个没完。耐心没有了,观众不愿再忍耐了。有人开始嘲讽性地喝彩,其他人接着跟进,一刹那,就有上千人吹起口哨,吼叫起来,但这个讲演者真是愚蠢,麻木到感觉不出观众的心情,仍在闷着头继续往下讲,这下可惹恼了他们,于是一场混战登场。观众的难忍,上升为怒火,他们叫他安静下来。于是,狂烈的抗议声愈来愈大。最后,观众的号吼和愤怒淹没了他的话语,二十尺以外他就无法让人听到了。所以他只有放弃,承认失败,羞辱难当地退下。
  请以他的事例为借鉴,使自己讲演的目的适合听众与场合,使自己的演讲意图和演讲内容具体化。如果他事先斟酌过自己的具体目标是否符合前来参加政治集会的观众的目标,他就不会惨败了。
  是否有方法可以具体我们的演讲目的和材料,使我们有最佳的机会,一挥便击中我们的听众呢?
  一九三○年,卡耐基口才训练班在全国各地开始受到欢迎。由于班级人数庞大,他便对学生的演说采取两分钟的限制。如果讲演者的目标只在欢娱或说明,这个限制对讲演便不造成影响。但是,等课程进展到要鼓励听众采取行动的演说时,就不一样了。若是采用老套,即序言、本文和结论的形式,这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为众多讲演家所遵循的组织型态,便会使激励听众行动的讲演无法施展。显然,这时就需要一些新而不同的东西,以使学员能有个稳当的方法,在设定的两分钟里得到结果,并获得听众的许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卡耐基分别在芝加哥、洛杉矶和纽约举行会议,向所有的老师请教。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在名牌大学演说系执教的,还有一些人在事业经营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一些人则来自正在快速扩展的广告促销界,卡耐基希望结合这些背景和智慧,想出演说结构的新方法,即一个合理的,能反映时代需要的,合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方法,以影响听众,让他们采取行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TOP技术积分榜 社区积分榜 徽章 团队 统计 知识索引树 积分竞拍 文本模式 帮助
  ITPUB首页 | ITPUB论坛 | 数据库技术 | 企业信息化 | 开发技术 | 微软技术 | 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 | IBM技术园地 | 行业纵向讨论 | IT招聘 | IT文档
  ChinaUnix | ChinaUnix博客 | ChinaUnix论坛
CopyRight 1999-2011 itpub.net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未成年人举报专区 
京ICP备16024965号-8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15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4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