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规模向新教育转型
困境促进反思。有哪些理论和实践特别值得反思?
譬如,传统教育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张白纸,你给他写上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并不容易写上,写上了还会忘记、会丢失。怎么办?在美国曾被普遍接受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对学生进行训练、刺激、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就牢牢地把学识写进大脑了。
这种理论是美国致力于培养顶尖科学家,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回归大众教育时,虽然教学内容难度降低,但教学方式还是“行为主义”的。所以美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变革教育浪潮,都打着“灌输式”的烙印。对“灌输式”的质疑,是新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有人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任何人学习新知识都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教育所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新的理解,才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就是说,学生们听的是同一个东西,得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产生这“不同”,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起作用。由此可以认为,学生并不是在课堂上“你教,我听”被动地接受。单方向的灌输,强力要求学生按标准接受,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组织了几百名学者组成全美科学教育理事会以及若干专家小组,着手研究美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计划,于1985年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三年后拿出了这项著名的研究。
以“2061”命名此项计划,是因为1985年是哈雷彗星回归年。,哈雷彗星每76年临近地球一次,下一次回归就是2061年。这项计划研究之宏远,涉及——当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之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将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方能支撑美国社会的先进性?那么从现在开始,需要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美国的先进?
《美国2061计划》尚在研究之中,1986年美国霍尔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同年,美国政府发布了《为21世纪培养教师》的文件。这些文本都反映了师资的问题。新教育缺乏师资资源的问题被首先提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动员了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和制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此项研究历时数年,耗资甚巨。该项研究被认为与《美国2061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确认了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的“最好的文本”,给了你一个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可操作平台。
20世纪80年代末,霍华德?加德纳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因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人脑有语言、逻辑、音乐、运动、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这个理论产生广泛影响,因为在切中教育之弊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人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
你瞧,在精英教育中,无论东方西方都主要是强化语言和逻辑这两种智能,并主要在这样一个较窄的通道里培养和取舍学生。由于人的智能远没有在学生时代被开发出来,读书所得到的智能,对于成功人生的支持率被认为只有15%,而其他智能对成功人生的支持率多达85%。比照一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成功,主要都不是得益于读书所得到的智能,而是得益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实践活动就非常重要了。进入90年代,美国教育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Hands on!”即:“动手!”
读书本来是动脑(Minds on)的,强调“动手”,即强调实践。用中国民间的智慧说,就是别读死书,读成书呆子就会“百无一用”。
1993年个人电脑全球销量达到4000万台,超过了汽车;1994年达到5000万台,超过了电视机和录像机,成为增长最快的高技术产品。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推出“网络新政”,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知识资本”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资本。这使美国的教育转型越发势在必行,成为关乎全民族持续发展的最紧迫的大事。
也在1993年,美国发表《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者报告》。
还是1993年——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提出“为所有美国人提供科学教育”的综合教育计划。
美国颁布新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统一标准。
美国实施联邦直接为学生贷款计划。
美国劳工部发表《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21世纪全球教育》6国研讨会。
再过一年,1994年——
美国通过《2000年教育目标法》。
美国颁布《学校——工作机会法》。
美国提出全国历史、地理、公民学和科学教育教学标准。
美国改革高校质量评估体系。
美国制定奖学金制度,补助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
美国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1996年,美国中小学全部配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教学设施。这年还有件事应该记下:美国未来与教育全国委员会发表《什么是最重要的:为美国未来而教育》。
至此,美国教育逐渐汇聚到这样一些关键性认识上: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那就要打破分科模式,开展综合课程教学。并认识到,由此去获得学识,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类似科学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这样,打破分科局限,开展综合课程教学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综合课程训练,通过探究去实现,就成为美国第三次变革教育浪潮的精髓和理念核心。美国由此坚定不移地开始了大规模向21世纪的教育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