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个帖里,老木提到戴明. 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一下质量大师的生平和观点,对质量的认识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忙.
这里就慢慢分几帖子介绍一下我认为不错的几个大师给大家认识一下.
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
戴明博士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博士和贝尔研究所的W.A.休哈特博士,于1927年见面后就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
二、戴明博士的贡献
戴明博士的贡献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SPC推行的贡献[/COLOR]
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国势人口调查而开发新的抽样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应用于工业而商业方面亦有用。
到了第二世界大战期间,他建议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者及检验人员等都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练。
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COLOR]
戴明博士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动起来都不为过。
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光教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向企业的经营着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而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了。
第三阶段─对美国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贡献[/COLOR]
由于戴明博士对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成功,让美国人惊醒原来日本工商经营成功的背后竟然有一位美国人居功最大,故开始对戴明博士另眼看待。
而于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甚能我们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COLOR] ,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
事实上戴明博士的品质14点管理原则就是美国在1980年代开始盛行迄今的TQM的基础,所有全面品质经营所包涵的重点,几乎都可以在戴明博士的14点里面找到类似或相同的诠释。
..........................................................
摘录 (在我刚刚接触质量管理的时候, 我的导师[现在他也是高特拉德<目标>管理的大师].当时规定我要背出来, 按他的说法是要把这些变成你的血液和思想, 融为你身体的一部份,这样才会领悟大师的真义, 建议大家不只是看一看.而是背一背.最后能背出来.)
三、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