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意思的案例。今天才看到,现在回复不知道会不会晚。
KPI的具体公式,如何计算才够科学,衡量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企业/部门的责任相匹配”。
备件的库存控制,与生产原材料的库存控制,有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需求预测困难、备件品种繁杂、存储低于敏感、实效性要求极强,上游供应不稳定,等等;
备件的库存控制责任,通常用两个指标来体现。一是“满足率”,如果顾客手中的产品出现故障,而我们却一时无法提供备件,那是很糟糕的。二是“周转率”,库存过大带来的危害,就不用我多讲了吧。
楼主所提的问题,是“如何计算周转率”。我的答案是,“每个仓库各司其责,总库存周转率对最终顾客负责”。
具体地讲
**针对总库、分库,分子为“本库良品、不良品库存”,分母为“良品向下出库”;
**针对维修站库,分子为“本库全部库存”或者“本库良品库存”,分母为“良品消耗出库”;
**针对总库存,分子为“各级仓库所有良品、不良品库存总和”,分母为“良品消耗出库”;
解释:
1)良品、不良品都是公司的资产。但报废品,在报废之日计入成本,不再计入公司资产,故不再计入库存。
2)不良品出库不计入周转。否则,对于任何一个维修服务,都会产生“良品入出库”和“不良品入出库”,毫无意义;
3)总库、分库的任务,是保证对下级仓库的供应;而它们的良品出库,包括(正常的)向下调拨,也包括横向调拨、返向退库。后者当然不能记入周转率的分母。否则,就又一次重复计算(一个维修服务,多个出库行为)了。
4)维修站的“良品出库”,可能是“消耗”,“维修工程师借用”,“维修站间平行调拨”,“返向退库”,等等;理由同前,只有“消耗”记入周转。
5)维修站库的周转,分子有两种算法,各有利弊。如果用“总库存”,看似很科学,但是如果日常管理不当,就会对“满足率”指标产生致命影响;而如果用“良品库存”,可以客观地评价“可用之库存”,保证服务,但又可能导致“在手成本”计算失真。本人建议用后者,同时加强对“不良品返还速度”考核,以求平衡。
6)维修站的库存,是公司的资产,维修站有权退库,故应当算作“总库存”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