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木,谢谢,很高兴能和你进行讨论。
汽车行业,tier 0是核心。
事实上,庞大的汽车行业中,90%的企业属tier 1,2
tier 1,2存在的目的就是按主机厂的日程,为主机厂配套生产,为主机厂配套供应。
这是一种典型的配套生产模式。
汽车行业以外的其它行业,也存在配套生产模式,典型地就存在于机加、电子生产行业。这些行业一样存在tier 0,1,2,这些行业中的配套厂一样会按tier 0的生产日期和要货日程要安排生产并保证供应。
对汽配行业我了解有限,这些年接触下来,有这样的感受:
1、上游企业发布生产排程,或具体的要货排程
生产排程和要货排程是有区别的。
对强势的tier 0企业而言,他只发布它的成品生产日期
配套厂要根据你所供应的配件在它的BOM中的位置,自行根据他的生产排程展算出你的子件应该供应的时间和量。
要货排程,是指tier 0已经按其BOM跑MRP把子件的交期及数量展算好了再发布给下游厂商。
2、安全库存
下游厂商必须保证对上游tier 0的供应。而tier 0的日程是在变动的。所以下游厂商必须准备一定的安全库存以应付这种波动。叫安全库存也好,叫VMI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
3、S&OP
下游厂商在排生产日程时,不能直接把上游tier 0的要货排程做为输入。
S&OP是销售与运作计划,概念很大,在生产计划环节的应用范围却相对较小且固定。
S&OP的原理很简单:
输入是需求(上游的要货排程、预测、SO之类)
有两个变量:库存水平,生产产出。
可以将某个时格的库存水平降低为0,以应付这个时格内的超量波动的需求。
而由于需求波动,某个时格的库存水平会变得很高。
这个过程人工干预的比较多,APS之类的算法目前我还不太敢想(单个企业好处理,做成通用的产品,通用的模式很麻烦,一是建模麻烦,二是用户应用也麻烦)。
《安全库存,你为谁而保留》,本意是指安全库存在某些时候是需求,某些时候是供应,并且是要靠计划员来决定的。
库存水平不同企业是有一些算法的,这些算法和与上游厂的供应协议有关(包括上游企业日程改变导致下游企业产出积压时的消化、补偿协议)。
总之,两个变量,必须由计划员决定一个,才能得出另一个:各时格的生出量。
这个过程中也是要考虑能力的。
好在这类配套企业都是重复生产REP,能力的表示很简单,就是节拍而已,只不过有的以生产线的日产出为单位,有的以班组为单位衡量。
4、生产排程
根据S&OP的结果,才能进行MPS/MRP/REP的详细排程。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S&OP不就是MPS吗?
不是的。
MPS的算法中,安全库存是固定为需求的。
事实上,在APICS的定义中,MPS之上应该还有一层,就是S&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