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提出的原意,是我认为目前OLAP工具违背OLAP概念中的核心部分,过分把功能放在展现部门,抢了报表工具该有的功能,使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工作上出现脱节和重复的现象.不符合持续改善的企业BI项目,会毁掉BI的.
讨论到现在,把我的本意没讨论清楚,反而对我的DW实践经验提出质疑,认为本人是一个大忽悠.
我承认我没做过象innovate511这样CIF的EDW,这是我的职场过程造成的.但我也感谢职场过程中对那些持续改善的企业,需要上BI生存的企业,让我实践了MD方式的DW.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我的经验,至少我认为是比较快速能够结题项目的,仅供参考,如果那些实施过CIF方式的BIER认为是小儿科,只能说明他的命比较好,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不要因为实施过CIF的,就看不起MD方式.
至于对interstage NV的质疑,我可以明确表态,首先它是1991年的工具,目前全球有近7000个服务器中装着它的软件,我去年在中国的第一个CASE,就是进行数据测试赢的,同样是NV,BO,HyPERION在同样的SYBASE IQ上,测试大数据分析统计,一样的事实表,一样的纬度表,一样的关联模型,NV的速度一直是最快的(至于为什么最快,我在后来才明白),这样征服了用户的IT部门.
NV中专利的管理视点技术快速解决数据模型滞后数据模型的变化问题,让业务部门非常满意,保护了他们不成熟分析验证的隐私和分析变化不过分求助IT部门的情况.
因此,用户选择了这个产品,并快速实施了MD模式下的BI系统.
使我对以前MD模式下的实施DW来快速实现BI分析,产生了质疑,我一直认为BI就是方法论,项目管理流程化,由预处理好的数据模型来控制业务模型的变化,是主要因素,而产品的选择不是关键.
但,突然发现,原来产品有另类的诠释, 如果在技术标准上产生的产品,的确可以不是BI项目选择的关键. 但如果,从管理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颠覆我们原来的实践经验.
这就是我对NV的不同之处的强调. 如果人家认为我有推销之嫌,我不反对,但请不要对我人身的攻击.
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