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henlanyouyu 于 2015-12-2 00:55 编辑
1. 你或者你所在的企业是否也曾有RISC 走向x86的经历?如果有,来分享一下你迁移或应用优化的案例经历吧!如果还没有,你是否愿意尝试x86?说一下原因!
在服务器上用lscpu这个命令查看了一下,CPU是Intel Xeon X5675,Windows服务器也是这款CPU。对于RISC应用开发,现在已经是基于x86平台了,搭建交叉编译环境来开发。正如59楼的说的那样,迁移涉及到平台是否有对应的软件,其次迁移成本是否很高,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 你对这一架构发展趋势有何感言?你认为对于整个市场的发展来说这一趋势是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利弊何在,简要阐述一下?
通过阅读网友的回复,大家都是非常看好x86的前途,对于RISC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我个人来唱一个反调,支持一下RISC吧。
IBM的服务器在关键性应用领域占据主导市场。随着X86服务器的不断发展,这两年来“去小型机化”的趋势趋于明显,众多金融、电信、政府等用户正逐渐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x86平台。当前x86架构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与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有领导地位,使用x86服务器来构建集群,价格会更低,系统扩展性会更强。 x86架构应用服务器存在系统资源利用率低下,能耗较高,机房空间占用大,应用优化程度地等问题,且X86在关键服务的RAS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现今使用单一服务架构体系解决全部业务需求不现实。
关键业务其实是指企业和机构中那些不能在运行中出现间断的核心应用,包括商业智能分析、业务流程处理(交易处理和ERP等)、核心数据库等。特别是政府、国防、安全、电信、金融、交通、医疗等关系到国民生计的企业和机构所运行的这类应用。关键业务的特性决定了其应用的运行一旦出现意外中断就会造成极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不良影响及损失,这就对支持它的IT平台,特别是承载它的服务器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关键应用所需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服务性。通常在系统中集成了高程度的冗余和错误检查技术。
RISC大多是指IBM的服务器吧,在服务器领域RISC主要是指Power的服务器,ARM、MIPS等架构的服务器应该很少吧,几乎没有。IBM解决方案胜在软件和硬件优化的比较好,软硬件协同工作。IBM出售了大量硬件业务,转型软件服务提供商,其软件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劣势在于AIX是封闭的系统。在国内兴起“去IOE”浪潮后, IBM积极推进Open power,像外界展现open的态度。Open Power开放技术,从芯片、I/O、固件、整机到软件产业链的各个厂商都有机会利用power技术实现自身业务的重大突破。IBM重点在于对Linux的支持,我们都知道IBM以前都是搭配自家的AIX Unix系统。使用Linux可以轻松、快速构建部署开源平台上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开放的生态系统,能够加强服务器市场的创新。IBM在Linux上投入很大,如果优化得好,还是不错的,效率我个人认为会比x86高。IBM在Open power上的努力,开放的举措必定在中国服务器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开放力度如此之大,是在向中国政府和市场释放积极的合作和共赢的意愿,消除去IOE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服务需要平台具有RAS特性,RAS不仅仅在于CPU或是硬件功能上来实现,RAS贯穿整个系统平台,CPU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卡壳,都会对系统产生影响。操作系统OS是平台一个很重要的RAS节点,个人认为小型机的RAS体系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就可复制的,它是成系统并成体系的。POWER的高可靠与高可用设计是对整体系统而言。从操作系统层面来看,IBM的AIX操作系统的宕机时间最少,Power+AIX系统在RAS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和优异的表现纪录。RAS特性已经与相应的软件相结合,比如PowerVM虚拟化管理器,而在虚拟化已经基本成为小型机主要的应用模式之后,虚拟化RAS显然也必须提到台面上来,在这方面Power小型机显然走在了前面。目前来说,IBM小机在银行等需要稳定高效的应用场合具有很大的优势。
小型机的系统和解决方案从处理器到平台、操作系统、中间件,再到应用软件,都出于自家门下。好处就是各层次之间能有一个较好的优化和配合,让用户在从采购到部署、再到应用和维护的过程中无需自己太过操心。反过来说,这种模式使得用户容易被厂商锁定,后续IT系统采购、维护和应用,全部处于被垄断后的弱势地位。采购后的维护和更新也只能被动接受, 如果遇到任何风险或变化,打算从现有平台上迁移到其他厂商的平台、或基于其他架构的平台上时,同样会面临重重的困难并且迁移效率低下。
X86服务器在互联网企业使用较多,虽然X86服务器RAS特性不足、单机性能不足,但可以通过应用层负载均衡和HA等架构技术来解决X86平台的不足。总的来说一家独大是不好的,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
3.对于未来的开放平台,你又有哪些预期和渴望?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期望开放平台更灵活的控制,更好的弹性,具有先进的服务器、网络、存储、GPU加速技术等。希望未来的开放平台可以效仿ARM在移动处理器市场采用的IP授权战术,将芯片能够开发授权。在棱镜门事件后,国家注重信息安全,开放授权能够满足中国IT产业对自主、安全和可控的要求。其次开放平台,不要限于厂商的闭门造车,将相关技术回馈于客户和合作伙伴,最后期望开放平台让中国企业有机会追赶世界领先技术公司,推动中国IT行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