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做3PL的,我们也有在研究这部分,内部叫F2F(farm2family);
调研了下从农地到最终卖场(商超,菜场)整条链,最直观的发现是价格差异很大;
菜场那头一般也有大的批发商,他们就是主要收农家菜的一道贩子,和他们谈合作,需求很简单,要的是下线,是渠道.
物流可以帮他打通所以具备理论上的合作可能,问题点在末端,
一是到家庭的需求这块,确实如前面提到的,消费习惯和群体习惯死要见尸这种,
如何改变和使这种直配具有独特优势是关键.成本是一张牌(购买量对价格的弹性相对一般),便利是另一张.
少的是质量的保障和可选择的模式这一张牌.
另一个问题是运营和质量保障,菜这种和报纸的性质快差不多,不能有过多的库存,拉动式的需求是最好.这也是这条直配的最终价值:上下游信息的更透明.
解决现在菜果买不出价,烂在地里,一方面城市供不应求.最后通过物流供应锭实现由需求指导生产,和消化过剩库存的渠道和价值.
下一步我们准备做一些偿试性的试验,先不针对家庭,而是供应校食堂,菜场.也没有太好的思路.跟贴学习.
1.“生鲜宅配 ”是否可能真正解决基本食材的安全?可以辅助解决,多一条渠道,多一个竞争,对消费者肯定是有选择有好处的.在这块多引入竞争(打破现有非超市就菜场的城市状况)肯定有好处,同时如果物流得力,供应在途时间减短,对质量也是有益处.但这部分只能解决非人为质量的,对于人为的食材安全(像为保质长时间而加料的)就需要监管的执行了.同时食材还有个特点,安全与否不易于鉴定,也没个衡量标准.
2.“ 生鲜宅配 ”在价格上是否能让大家接受?价格应当是其优势,减少中间环节,据调研,外部菜的价从头到尾相差很大.
3.“ 生鲜宅配 ”通过电子商务购买蔬菜,大众是否可以接受?不要小看价格对买菜模式的影响,而且这是一个靠口头传达而大于广告的市场.(大妈们的闲聊)电子商务也可以有,只要真正有价值,能低价高质把菜送到家门口,市场拓展和消费模式的变更我持乐观态度,而且大可以订菜,发产品目录打电话下单的方式.不用操作很复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