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nrenq 发表于 2012-4-25 00:43 ![]()
要先说明一下,这个话题呢对于做为非财务专业出身的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就是财务专业出来,没做过
成本 ...
同样的话,稍微分解一下,见谅:
要先说明一下,这个话题呢对于做为非财务专业出身的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就是财务专业出来,没做过
成本会计的人来说,也不太明白其中的问题,和2楼老兄想法一样
首先来说税务与企业成本的问题,对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来说,会计准则中有一则叫谨慎性原则,大体原则是说不高估支出,不低估收益,如,而税务观注点就在于此,高估支出与低估收益都会带来税收的减少,行业与产品的不同差异变表现程度也不一,同时还受到当期完工或销售以及差异发生额的影响,在这些不同控或未知因素的影响下,都会推动企业利用这些难以计量及说明的方式去推高成本,从而减少收益,达到少交税收的目的,所以这类当期全部结转,而未与相应生产产品或销售产品进行结转的方式,税务机关是一定不认可的,仅此,在会计核算上也是不可取的。
------------会计上讲究的谨慎性原则是提前成本的发生,也就是可能会存在高估成本的情况,而按照最新的准则,则体现公允价值的趋向,总体来说就是从核算上避免大的波动。
再说说成本差异:对于成本差异只有计划价法与标准成本法下才会产生,而这只是针对于手工计算时,一般会采用LZ所说按差异率去分摊和结转,但在手工时,是会以总额形式分摊的,而不会以每件物料的投入及相关产出进行分摊,比如:投入A物料生产B产品,标准成本投入是10元,差异(货方)相应转出1元,当产出B时,应当是材料是10元,同时结转出B的差异也应当为1元,即最终B产品销售成本是9元,但当B生产时其整个生产成本差异率是8%,那这时B只转出0.8元的差异,这时B的销售成本就是9.2元了,这是因为人力无法明细到具体业务核算,所以采用了笼统的算法,因为B的成本多了,那肯定有些成本就少了,而现在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帮助,细化到每个投入的计算分摊等可由电脑代劳,所以差异率的公式应用不是停留在粗犷的企业级的上,而是能缩小细化到工作任务或具体的产品上。
--------没有看的太明白,能不能表名一下A和B分别的标准成本是多少?
而对于当前实务中材料差异的产生并不是在采购差异的方面,而是在于不确定因素及业务操作水平方面:
1。不确定因素指的是,一些无法通过直接计量,或者须要投入过多的成本才能计量的成本,如:残余料、损耗及辅助材料等,而人工,制费等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及人工收集,才能达到对应性的分摊,全自动核算,那是理想化的,成本分摊制度及原则的制定,是解决这此不确定因素成本分摊的唯一方式,这方式并不反应实际价值,只反应是成本核算价格,而这方面,每个企业都不会相同。
2。业务操作水平,主要指实际业务操作时产生的问题,由于系统都是通过人为的操作来达到其中的记录和计算,并通过系统软件的流程及相关参数的管控,来达到控制的,但还是须通过人为的监督机制来实现系统与实务的一致,如开领A产品的料,去做C,这就需要一些监管机制去整理,而对于成本来说,开A的料,当然是记到A上了,所以业务操作决定了成本,业务操作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本的核算。当然业务操作水平反应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而在企业实施信息系统时,往往问题都出在这里。
----------因为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成本效益的原则,导致差异分摊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最后说一下,成本价的变动问题,实际成本不存在价格变动问题,但对于多阶生产时,实际成本法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计划价来进行衡量,才能对比分析出相关的管理问题,标准价法时,原则上在一年内是无须变动的,以尊从会计原则中的一致性原则,但对于差异率过大或明细错误时,也是可以进行修正的,但变动后影响较大时,须在财报里说明的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重要性原则,对过大的差异或者错误明细进行修正,已经财报的报告。
以上说的都是实务操作,但对于理论意义呢,会计网上有N多的解释,但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呢能实施就好,对于实务操作上来说能控制就好,对于成本来说呢能合理归集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