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忆当中,很多时候用户需要在编号上增加一些含义, 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打破编号的连续性或唯一性. 按月编号和流水号连贯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把编号分为两段, 前半段反映当前会计区间,后半段延续上区间的流水号, 上帝和凯撒可以各取所需。这类问题很普遍, 不仅仅在于凭证编号。如果严谨性能保证, 又符合使用习惯, 也是一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改进。
这个问题之所以冒了出来,无非是当年开发人员不了解需求, 而用户也无法正确描述需求而已。
顾问夹在他们中间。
如果顾问支持用户,那么大家就一起说软件烂;
如果顾问支持软件,那么大家就说用户不懂管理。无论支持哪一方,其实都可能冤枉了好人。如果能更好地沟通, 于是方便的新功能就出现了。
SAP水土不服是不争的事实,使用成本也是成本,无论B1还是R3都一样, 都是在失败中不断地改进, 指望他软件功能一步到位不现实;
而企业里呢,越是做具体事的人, 越是没有能力正确描述需求(尤其是财务部做帐的, 他们的需求如果光看表面, 几乎一定是误导的,要往深一层次想)。
但如果顾问因此就要做用户的老师, 从行业现状来看已经不现实了, 我觉得顾问应该是连接,
连接起业务流程和软件功能,
连接起业务人员和管理团队,
连接起明细单据和KPI,
连接起上下游各个部门和业务伙伴。
最后等顾问撤出的时候, 软件和用户(哪怕各自有缺陷)自然就接替了这些连接。即便企业不追求信息连通, 上项目是单纯为了重新洗牌搞BPR, 顾问依然要首先考虑这些连接问题,我们做信息化,这总归是基础。
至于说管理提升也好,业绩提升也罢, 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成与不成,跟一年半载就撤退的顾问其实没什么干系,欧美订单取消厂房土地升值都不是顾问能左右的。
至于改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更高的改进,留给下一个项目去考虑,这也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守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