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很久,其实大家都很有道理。在这个事情上,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思想,都有可能在对待这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兼听则明,尽量求同存异,以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客户,游刃有余于不同的项目。
对这个暂估,首先肯定是必要的。因为你货收进来了,检验也合格了,给供应商签了收货确认了,等于是承认这个物权是你的了。从此以后,这个货物在你仓库里发生了任何状况,都与供应商无关,最终供应商会拿着你签字的东西来找你要钱的。所以这时候你必需得入你的财务账,而不是等着发票来了才入你的财务账。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后续如何处理这个差异了。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差异呢?因为你当时收货的时候,明明和供应商说好了10元一个,现在凭什么价格要变成11元一个,或者9元一个了?这里一定会有个原因,有个理由。这个原因和理由就很多了,或许是采购管理供应商管得不好,供应商乱抬价。或许是你一定要扣供应商的钱,甚至是采购人为下错了价格,都有可能。很显然,任何ERP都无法完全识别出这些原因,并自动帮你按原因转到不同的科目去。所以B1就帮你放到一个统一的差异科目(当然,如果没有用掉,还是进入库存的),让你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处理。我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设计思路。
至于那些不想要这个差异金额,甚至想让系统帮你一直追踪这个原料去了哪里,然后把差异跟着去的想法,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没有一个系统可以做到,甚至如果真的做到了,你也无法去验证。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具体哪一批或者哪一个原料产生的差异,不知道这一批的原料到底用在了A产品,还是B产品上,系统如何知道呢?
当然,古雨提到的这个待检到合格,产生的差异,我觉得这就是流程设计的问题。你明明知道系统这个逻辑,如果也认同这个逻辑的话,那要避免你说的这种情况存在,你应该让你的设计去包容系统的逻辑,而不应该要求系统的逻辑来跟着你走,是吧?
对于质检入库,我一般不采用这种流程,很少有公司在进料检验合格前会承认货物已经属于自己的,所以在质检合格前,我不会去做收货,待检仓的做法,我一向不推荐。我宁可在采购订单上加自定义字段,或者用自定义表的形式去处理检验过程中的物料状态,以及数量等信息(不用开发,不考虑质检单据的情况下)。反正质量检验没结束前的物料,也不能算做库存,不参与MRP运算,所以我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去收货,并增加我的资产和负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