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代理机构内部的项目管理
一、 处境与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采购代理机构常会受到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内外夹击。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外部的,有时是非常严峻的;管理风险是内部的,隐而不现的,因而其危害更为可怕,它不仅会使采购代理机构收益下降,市场份额减少,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使采购代理机构陷入法律诉讼的窘境。因此,采购代理机构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地长足发展,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降低管理风险可谓是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
但是,采购代理机构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于在激烈竞争中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往往最为关注的是业务的拓展和收益的增加,在内部管理方面,虽也制定了种种规章制度,如信息质量控制制度、采购规程等,但这些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管理需要,并且从执行结果来看,也常因缺乏专人管理,在采购代理机构业务繁忙时而流于形式。所以,从目前来看,采购代理机构的内部管理状况通常存在如下两大缺陷:一是管理内容简单,管理层次肤浅,仅满足于法律规定的最起码要求;二是管理内容零散,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管理形成的信息尚不能为决策服务。
二、 项目管理及意义
为改变上述局面,采购代理机构需要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必须具有如下功能:能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采购代理机构的执业风险;能对机构内的执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以使其执业行为和结果符合政府采购法律规定的要求;能利用在项目管理中产生的有用信息为采购人提供最佳服务;能为采购代理机构自身的决策提供依据;能在业务繁忙时,为采购代理机构的时间安排提供参考标准等。
所谓项目管理,它是由专人进行的专项管理。专人管理,使管理工作由懂得业务且经验丰富的人士来进行,不仅提高了管理的层次和深度,而且亦使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不再流于形式。专项管理是指在将采购代理机构的所有项目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的前提下,结合采购代理机构的经营管理策略,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要项目实行专门管理,形成关键控制点,在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良好的动态的项目管理,可以变成采购代理机构拓展市场、稳定收入,同时又降低风险的双刃剑。
三、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
在项目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根据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层的需要,可以进行如下三个层次的管理。
层次一:区分业务性质,在实行全面基本管理的前提下,加强针对性管理,降低风险。由于采购代理机构的项目繁多,性质不一,用统一的要求来管理显然是不合理的,更是不科学的,因为不同性质的业务,其管理方式和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要对项目进行良好的管理,首先要对其按业务性质来分类,一般可划分为常规采购项目、特殊采购项目。如对计算机、汽车、办公设备等经常性项目,应当侧重对产品价格、服务、品质的信息调研;而对一些诸如医疗设备等专业设备的采购,则应当侧重对供应商的各项资质、业绩及产品性能的审查核实。在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地督促采购代理机构内采购执业人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规范的采购运作程序。对于常规性项目,采购一般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需对该类项目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括下列信息:(1)项目供应商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等,以了解各供应商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风险及商业信用、服务质量。(2)项目负责人和助理人员。以对机构内人员通过项目进行监督,从而使对采购人员的执业行为的监控落到实处,使奖惩有据可依,并为业务繁忙时合理进行人员分配提供依据。(3)采购期间。前后采购期间的对比,可为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提供依据。(4)历年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这类信息最为重要,能为采购代理机构较高层人士的监督管理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因为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往往会无暇细阅诸如市场调查、行业产品分析以及采购档案等工作记录,这类动态信息可以提醒他凭借经验,判断出在采购中应注意的关键之处,以避免管理者对采购人及采购项目一无所知,而使监督审核流于形式。(5)采购收费。既提供本年度收费依据,亦可看出是否有不正常波动暗示的违规操作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