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iyiyicz

[原创] 大规模定制的实现方法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6
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2-18 11:43:34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5-23 13:11:442012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2-01-04 11:57:13奥运会纪念徽章:游泳
日期:2012-10-10 13:31:252013年新春福章
日期:2013-02-25 14:51:24日产
日期:2014-02-19 11:24:10
11#
发表于 2016-6-29 16:26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们排除一种情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某种市场需求和制造工艺比较稳定的特殊产品. 如果是这类产品,目前已经有从市场到设计制造一条龙实现"自动化"的例子. 我们讨论的更广泛的"理论". 不知楼主和大家是否同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6
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2-18 11:43:34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5-23 13:11:442012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2-01-04 11:57:13奥运会纪念徽章:游泳
日期:2012-10-10 13:31:252013年新春福章
日期:2013-02-25 14:51:24日产
日期:2014-02-19 11:24:10
12#
发表于 2016-6-29 16:34 | 只看该作者
客户自己选参数订产品,实践起来就很难. 问题首先出在客户身上,对大多数工业产品来说,客户总体上是"笨"的. 即使有个模型也很难保证那么多客户都能"聪明的","内行的"选择产品. 其次,让客户选参数, 应该比较成熟的工业产品,基本都是大量制造才适合. 否则, 现实里客户提交需求后经常有更改的要求,后面的设计和制造如何应对? 市场和竞争对手造成环境不停在变, 是该被客户牵着走,还是领着客户走?这些问题回答不了,整个流程自动化根基就不稳.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6
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2-18 11:43:34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5-23 13:11:442012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2-01-04 11:57:13奥运会纪念徽章:游泳
日期:2012-10-10 13:31:252013年新春福章
日期:2013-02-25 14:51:24日产
日期:2014-02-19 11:24:10
13#
发表于 2016-6-29 16: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生产计划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订单、制造BOM、库存。这大家都知道". 这是制造信息处理最基本的东西,大家当然知道. 但实际中要实现生产计划, 约束条件远不止这几点. 先不说即使这几点本身复杂程度就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举个例子,生产某种产品时有个关键设备,它出了问题,管你设计怎么好,物料怎么到位,东西都做不出来.做可以实际使用的生产计划,必须要考虑它. 诸如此类, 如果要"计算机来完成这个繁琐而且是长年累月的工作(生产计划)",这些问题没考虑到怎么行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6
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2-18 11:43:34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5-23 13:11:442012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2-01-04 11:57:13奥运会纪念徽章:游泳
日期:2012-10-10 13:31:252013年新春福章
日期:2013-02-25 14:51:24日产
日期:2014-02-19 11:24:10
14#
发表于 2016-6-29 16:54 | 只看该作者
"配置设计、变型设计、参数驱动",和供应链怎么配合?
"具备容错能力的现场调度","不断改进":都是大多数人想得到的思路,除非楼主可以更具体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4
ITPUB9周年纪念徽章
日期:2010-10-08 09:32:27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1-04 10:35:17迷宫蛋
日期:2012-02-28 15:50:28火眼金睛
日期:2016-06-30 22:00:00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0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yiyicz 于 2016-9-11 10:49 编辑
Weymouth 发表于 2016-6-29 16:10
只是这样泛泛的说, 应该说楼主的思路都不是新东西了. 之前有很多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 ...

【抱歉,这个网站不断出状况,回帖太费时间】

这可不是泛泛的讲,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软件做出来了
你所说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并行工程”,都不涉及。基本理论和方法涉及的是“成组技术--GT”,这是很早就有的,目前还在工作的机械类工程师出生时间,大概都比这个理论提出的时间要晚。还涉及的是3DCAD,这、既是软件,也是机械、建筑、服装等建模的数学工具(已经固化在软件里了)。再有就是变型设计、配置设计等新的原理和方法,这些是老的成组技术与新的软件技术融合后出现的(可能不少人还不熟悉),还有就是数学方法,如离散数学、图论、编码理论等等
之所以要做这种东西,一是因为在ERP中(离散型制造)数据弄不准,二是找不到这样的工具。所以才要自己动手
所谓数据不准,不是指图纸画不对,不是尺寸算不对,如果这样的话,造就被炒鱿鱼了。不准是指物料编码和物料数量
之所以不准有很多原因,在计算机条件下,集成不是真集成是主要原因。现在的集成是硬生生的把两个东西捏在一起,其实还是手工模式。在手工方式下,有很多抉择是人脑完成的。那么在计算机条件下,需要将人脑抉择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这样才能输入若干数据就能自动输出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
那么,人脑抉择该由计算机来做,是不是要用人工智能呢?不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要么不是机械等行当的专业人员,要么在这个行当工作年头还短。事实上,这是靠正确选择数学方法来实现的。困难的是人脑抉择怎么交由计算机来做,研究的还太少。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东西尚在完善。这是因为,一来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差别太大,比如车辆、船舶、机器、基础机械产品、服装,差别自不必说,企业之间的工艺条件差别同样也很大,所以想要做一个软件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几乎不可能;二是所有环节都要自动,目前做不到,也就是还要有人工干预的环节,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4
ITPUB9周年纪念徽章
日期:2010-10-08 09:32:27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1-04 10:35:17迷宫蛋
日期:2012-02-28 15:50:28火眼金睛
日期:2016-06-30 22:00:00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yiyicz 于 2016-9-11 20:20 编辑
Weymouth 发表于 2016-6-29 16:26
首先我们排除一种情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某种市场需求和制造工艺比较稳定的特殊产品. 如果是这类产品,目前已 ...

1,适用离散型制造。如果是流程型制造,实际中采取的其他思路
2,电子、电器目前还不行。电路变型设计现在可以做到变型设计,但是电子结构做不到。因为电磁兼容和SMT工艺还做不到变型设计。据了解这几个领域引入了有限元方法,但是似乎还达不到实用阶段。 对于电力电子,电磁兼容也是难办的事情。在一个不是太大的空间里,仅仅是走线,就很难做到变型设计。
3,“制造工艺比较稳定”,因为这东西针对的是批量轮番生产的生产方式,所以制造工艺还没有成型的产品,其模型还建立不起来啊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变型设计》
之前,我曾经讲过:为了简单化,在机械产品的变型设计中,只做参数驱动的几何模型的变型设计,而不考虑物理设计(也就是刚度、变形;热变形;疲劳等等)。这样做并不是完全忽略物理设计,而是三维空间模型在变型设计过程中并不离谱,而且在无法避免或者出于某些关联关系考虑,也可以把一些曲线引入到变型设计的过程中。比如齿轮传动的变位设计(这对于学机械都明白),在分配总变位系数时,把变位系数的电子封闭图引进来,会使得设计更加有针对性,也能更好的处理自动给出结果要求。当然最重要的是,物理设计的结果最终必然会在图纸上体现出来,也就是体现在结构尺寸上。原理上肯定是站得住脚的。
而对于电磁兼容,虽然它也属于机械领域,但远不如传统的机械设计那么成熟。比如电力电子器件做的开关电源,在某个额定功率情况下,体积和走线布置是一种情况。而当功率增加若干倍,从理论上说,体积也要增加,那么走线怎么布置,是按照同比例放大?没人敢说是。这就是为啥电磁兼容难以实现变型设计。
SMT也是同样的道理。SMT工艺中有一个要求,就是一次通过率。如果是再流焊,则与PCB上原件的吸热有关;如果是波峰焊,则与PCB上的高高低低有关系。一旦需要变型时,即便是同比例变化,也难保证一次通过率还能保持以前的百分数。当一次通过率降低,那企业就不干了。这也就是难以做到工艺变型设计问题所在。
有坛友问道,工艺成熟的问题。这也算是一个答案。
对于机械加工,工艺变型设计是可行的。在一定的范围里,工艺可以借用。至于“一定的范围”怎么确定,则需要经验,也需要扎实的机械功底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4
ITPUB9周年纪念徽章
日期:2010-10-08 09:32:27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1-04 10:35:17迷宫蛋
日期:2012-02-28 15:50:28火眼金睛
日期:2016-06-30 22:00:00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yiyicz 于 2016-9-11 11:47 编辑
Weymouth 发表于 2016-6-29 16:34
客户自己选参数订产品,实践起来就很难. 问题首先出在客户身上,对大多数工业产品来说,客户总体上是"笨"的.  ...

你说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
以整体厨房为例
客户肯定知道自己厨房的尺寸,以及自己想要如何布置,在哪里转个弯,在哪里放烤箱、微波炉、等等,要什么材质、要什么花色、样式等等
然后,销售人员(培训过的)在现场和客户一起,通过一系列选择,确定台面规格样式颜色材质、确定各个抽屉的尺寸规格材质花色、确定架子、确定布局等等。每一次方案,都给出三维立体图,非常直观。确定方案后传回公司,可以立刻给出价格、交货期(参考);然后销售人员与客户交谈后,客户认可,并订货,则系统就可以确认交货时间和价格
销售人员(培训过的)在现场和客户一起的方式,也可是销售人员与客户远程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4
ITPUB9周年纪念徽章
日期:2010-10-08 09:32:27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1-04 10:35:17迷宫蛋
日期:2012-02-28 15:50:28火眼金睛
日期:2016-06-30 22:00:0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yiyicz 于 2016-10-1 14:53 编辑
Weymouth 发表于 2016-6-29 16:46
楼主说:"生产计划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订单、制造BOM、库存。这大家都知道". 这是制造信息处理最基本的东西, ...

实际中,设备坏了或者停电了,等等,这些情况太正常了
我所说的东西,是为排程排产服务的,也就是说及时准确的提供工程技术文档和数据
至于排产,则由ERP完成
注意,关键在于排产不是沿用目前ERP中的方法,而是改用F-model(在这个论坛中,我曾经和坛友讨论过这个模型。这个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四个主要排产模型之一)。F-model排产是给出一个队列,同时配合现场调度(注意ERP理论上就没有现场调度的地位)
至于设备坏了
这样处理,这个东西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压缩最早交货时间和最晚交货时间之间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减少加工周期的波动。这是靠处理过程数据来做到的,而过程数据中就有公差统计,这个公差统计必然涉及到设备,而设备出了问题,统计差必然变化,所以设备是被监控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4
ITPUB9周年纪念徽章
日期:2010-10-08 09:32:272011新春纪念徽章
日期:2011-01-04 10:35:17迷宫蛋
日期:2012-02-28 15:50:28火眼金睛
日期:2016-06-30 22:00:0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yiyicz 于 2016-9-11 20:30 编辑
Weymouth 发表于 2016-6-29 16:54
"配置设计、变型设计、参数驱动",和供应链怎么配合?
"具备容错能力的现场调度","不断改进":都是大多数人 ...

"配置设计、变型设计、参数驱动",和供应链怎么配合?
其实,这些加在一起,叫做生产供应链。生产供应链的比较靠前的地方就是设计、工艺。有一本手册、英文的,就是怎么弄这个生产供应链的。作者好像是中国人。可以看看
具备容错能力的现场调度
其实就是用漏斗模型,有不少书籍里都有介绍。我在这个论坛至少有一个帖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回帖不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20#
发表于 2016-9-23 10:50 | 只看该作者
yiyiyicz 发表于 2016-5-28 11:44
就按客户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份来使用。
不是选一份来用,而是修改模型参数,来满足客户要求
比如解一元 ...

楼主,你说这么多,需要什么?需要定制系统吗?这种现成的系统有,支持多店铺,支持产品发布和产品定制选择报价,订单回传到工厂,如果工厂要接口实现,与BOM无缝对接,只要再装我们一套管理自动化系统,数据直达车间,如果再要转化为机器的工序指令,那么也可以,花点小钱便可实现。即使1千,1万个店铺,定制订单回传,工厂大规模订制改造,整个系统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其中工厂部分改造2个礼拜即可,店铺定制端改造,2个礼拜即可。---------- 规模化定制、个性化制造,完全是能实现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TOP技术积分榜 社区积分榜 徽章 团队 统计 知识索引树 积分竞拍 文本模式 帮助
  ITPUB首页 | ITPUB论坛 | 数据库技术 | 企业信息化 | 开发技术 | 微软技术 | 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 | IBM技术园地 | 行业纵向讨论 | IT招聘 | IT文档
  ChinaUnix | ChinaUnix博客 | ChinaUnix论坛
CopyRight 1999-2011 itpub.net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未成年人举报专区 
京ICP备16024965号-8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15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4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