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优点上看的话, Exadata第一个从概念上做到了Hardware-Software complete.
这样整个平台都来自oracle内部, 适合于在 这一平台上从硬件/os/db 做一些参数的调整优化, 而如果平台使用不同厂商的解决方案组合,那么调优需要相互的配合,成本更大。
2. 从用户角度看, 这样的解决方案 在出问题的时候,因为硬件是标准模块化的, 如果替换硬件,可以根据配置(X1/V1, full/half/quarter)较快速地打个电话来更换标准模块(如存储,flash,交换机等)
3. 当出现运行平台错误,或者严重系统问题的时候,客户可以有较明确的对象来寻求帮助,不再像以往一样,从硬件到软件平台,不同厂商之间的相互扯皮,在解决问题之前已经消耗了用户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成本其实很高。 所以像Exadata这样平台出问题之后, 优先级高的客户往往会得到迅速的fix。
4. 从DBA的角度来看,Exadata和业界的趋势,肯定是要让从业人员更加轻松的。但现阶段, 从业人员需要传统的DB/RAC的知识,也需要Exadata的特殊培训,特别是在性能调优方面,我个人觉得 市场上 生产
环境的反馈还不够多,如果能有更多行业的Best Practice 出来, 那么情况会变好一些的。
5. Exadata在另一方面也有优势,那就是不同的厂商的产品比较。很显然,从推出Exadata到现在,很多业界公司已经把O当成了一个软硬件公司来竞争/合作, 从这一点上讲也是成功的,毕竟找来了更多对手。
。。
6. 从价格上讲, Exadata并不具备相当大的“"性价比"。购买费用和维护支持的费用都比较高,可以讲是一段时间以来 相对高端的产品。
如果追求性价比, Oracle会更推荐在PC上搭建RAC/DB来运行。
7. 平台开放性上, 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 将他们的应用移到Exadata上面来, 而Exadata也不会仅仅是限于 在跑DB Server的工具。
8. 产品本身,看到网上有人抱怨说,换了Exadata之后性能并没有提升多少,或者反而降低了,其实我觉得 这个也是正常的, 毕竟从市场和销售人员的角度来讲, 每一个新feature都是光鲜的和可以换钱的,
但从用户角度来看 也许有些新feature可能会带来困扰。
比如讲Exadata上网卡做了bond, 这样会提升稳定性。 但在11.2以后的RAC里,gipc的增强,使得整个系统并不再强烈推荐使用网卡bond,便得这一feature在新的RAC/DB Release里面变得鸡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