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gi 于 2011-12-30 19:24 编辑
这几天公司年底盘点,抽空完成了JIT部分。第一章完成了。将再接再励写第二章。
附件下载:
JIT理论 针对西方人的MRP理论,日本人却创立了完全不同的学说。日本鬼子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更懂得自己的国情及人性观点。日本是一个小岛国,资源极度匮乏,所以他们对“资源”的珍视态度可见一斑。这成就了他们的JIT(准时制)理论。
JIT理论的重点在于控制资源与减少浪费。但很多是管理层面上的东西,能够运用到ERP系统上的有供应商管理(VMI/VOI,供应商管理库存),Kanban物料拉动系统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Kanban系统。
Kanban翻译成“看板”既简单又贴切。就是一块让人看的板,上面有物料供需的一些信息,何时生产,何时需要何种物料等等。当然也未必是一块板,也可以是一张卡片,贴在物料箱上。我们叫做Kanban Bin(看板箱)。
图:看板箱与看板卡
看板补货系统其实应用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当下游工序在生产中领用了上游工序供给的一箱物料时,会把箱子中的看板卡连同空箱子退回到上游工序,上游工序看到有空箱子和卡片,就按卡片上标明的信息(物料编码及数量)进行生产。没有空箱子则不生产。这就是最简单的拉动式生产,即由下游的需求拉动上游的生产。
下图是我在学习CPIM时自己画的双卡片式看板系统的完整流程图。双卡片是指一张物料移动卡,一张生产指令卡。
图中的编号基本表明了流程的顺序。但是要理解生产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运动的系统,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终点。左边区域表示上游工序,右边区域表示下游工序。在上游工序(也叫供应工作中心)设有出库点和入库点。出库点放置已经生产好产品的看板箱(满箱),入库点回收由下游工序交来的空的看板箱(空箱)。而在下游工序(也叫使用工作中心)也设有入库点及出库点。入库点放置从上游工序供给过来的装好产品的看板箱(满箱),而出库点则放置使用后的看板箱(空箱)。
以下是对每个步骤的具体解释: 1、在下游工序(使用工作中心),从入库点领用一箱物料进行生产(该箱物料附有一张移动卡) 2、解下移动卡,并放入收集箱中 3、物料被装配区使用(或者物料被转移到“工作箱”中),满箱变成空箱,并放置在出库点 4、从收集箱中拿下移动卡并与出库点的空箱放置在一起 5、把空箱(连同移动卡)传送至上游工序(供应工作中心)的入库点 6、解下移动卡并经由收集箱再挂在出库点的满箱上(出库点的满箱上原来有一张生产卡) 7、解下满箱上的生产卡并放入收集箱中 8、把满箱(连同移动卡)传送至下游工序的入库点(8和9可以同时发生) 9、从收集箱中拿下生产卡并与入库点的空箱放置在一起,并创建派工单(即生产指令) 10、生产产品并将产出品(统称为物料)放入空箱中,空箱变成了满箱。再把满箱(连同生产卡)传送至出库点 注:移动卡在所圈起来的浅黄色区域内流转,生产卡在所圈起来的浅蓝色区域内流转。
(发表完了回过头来看,才发觉还少了一节,请转至6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