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成本:把期间费用作为成本的一部分来处理,大陆现行会制度已经不允许采取这种方式了
****金融保险业几乎都在搞这个。全成本是一种管理手段,管理手段并不唯一是“做帐”。
****以全成本的视角来看业务运营没什么错。
****制造业也有搞这个的。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在于:财务会计要按的在地区法律规定对经营信息进行披露,而管理会计完全是企业内部的统计分析,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
2、成本要素的分项结转:分步法的一种结转方式,也叫平行分步结转,料、工、费分项列示和结转
****成本要素分项结转的真正意图在于分清楚“责任成本”。不妨问问:为什么要做平行结转?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当前部门或当前工序新投入的、新发生的成本是多少。国内有种说法称之为“责任成本”。
****哪些成本发生是自己能左右的,哪些成本的发生是自己不能左右的。
3、成本还原:对于逐步结转分步法,上阶的半成品全部归为下阶的原材料,再做成本分析的时候,为了真实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要素,必须进行成本还原,也需要还原成料、工、费的方式来进行成本分析,对于多工序的成本还原的公式相当复杂
****在单一组织中有了成本的分项结转,成本是不是就还原出来了?还会有“公式相当复杂”吗?
****多工厂协同生产,且多工厂间为买卖关系时,上下游结算价格中包括了内部利润。这种场景下的成本还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有没有想过在调拨单,内部PO-SO单据上都要记载本阶/下阶的料工费数据?)。
****多工厂协同生产环境下,一个产品是到底赚了多少钱?最终的产成品的成本需要还原才能知道。
定义也就是上面的三个,跟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没关系的话,跟上面的三个定义更没多大关系了。
****回到楼主的问题上。
****单一组织内部想“部门核算”的话,简单的如我所推荐的方案,通过报表实现
****豪华的方案,把部门设置为会计主体,这时必须要有成本还原(或者说平行结转)
****而多会计主体势必牵扯出多组织(类似K3或U8的多帐套)的概念,组织间的成本还原在所难免。
****当然了,楼主的问题很模糊,我们的讨论都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而对楼主场景的猜测。
[ 本帖最后由 骑牛后卫 于 2009-7-21 09:1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