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无论形式,造成的都是合作失败这严重后果
1、合作双方未达成共识。大量实践表明,合作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是导致第三方物流合作失败最常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一般在物流服务供应方不能获得预期利润,或购买方的物流服务无法满足最终客户要求之后才被重视。这时,物流服务供应方往往要求增加服务费用,而物流服务购买方则对供应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产生不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通过主动协商及时得以解决,合作双方即会在陷阱中越陷越深,最后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2、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方承诺过高而无法履行。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方不能履行承诺,购买方的企业形象和市场份额受损,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方的利益建立在购买方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
3、物流服务购买方管理人员隐藏抵触情绪或不能获得高层支持。第三方物流合作将对物流服务购买方内部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公司内部诸如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必须进行相应变革、调整,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些部门、人员的直接利益。因而,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可能从合作之初就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将对第三方物流管理合作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一些管理人员会对本职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当合作中出现困难或障碍时,就会形成一股很强的反对势力来阻碍合作进程。
4、物流服务不能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由于物流服务供应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不能满足最终客户需求,或物流服务购买方虽然认识到物流服务对自身发展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能直接和适时控制物流服务质量,这种矛盾状况下就会产生物流服务不能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合作陷阱。
5、协议导致利益损失,缺乏终止条款。第三方物流合作协议中缺乏终止条款也常常导致合作陷阱。由于管理上的变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即使成功的第三方物流合作最终也会终止或进行很大程度的变更。如果协议中缺乏终止条款,双方合作关系在应该终止或变更时,无疑会为终止合作关系产生一系列的纠纷。
三、针对风险,可以且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
1、考虑组合供应商形式: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需求,物流服务可考虑分片区选择不同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避免独家第三方无法应对不同地区的业务导致的物流风险。
2、建立基于Internet、面向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加快和加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过程中有关产品库存、物流指令的执行情况、物流费用等信息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信息的共享度和透明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信息传输错误,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风险,并及时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3、建立合作信用机制,加强物流服务合作双方中的信用管理,不断增进合作信用。
首先,合作双方要重视共识的达成。必须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第三方物流合是战略合作伙伴,而非交易关系。对物流服务购买方而言,第三方物流合作不仅能降低库存持有成本和物流服务管理成本等企业物流综合成本,还能使企业获取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灵活性等诸多利益。
其次,要树立共赢(Win—Win)的目标。当合作中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引起某一方的合理利益受损,合作双方应秉着公平与灵活的原则进行适当变更,确保合作共赢目标的实现。
再次,要不断增进合作信用。对物流服务供应方而言,从公司高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人员,必须努力实践对物流服务购买方的各项承诺。用实际行动获得合作对方的信任。对物流服务购买方而言,必须统一思想,努力克服内部管理人员及员工对物流外包的抵触情绪,通过各种工作使合作方理解公司对外包物流工作的重视,认可为维护合作关系所做的努力,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
4、明确分工责任,加强绩效评价管理:第三方物流合作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因而要求物流服务供应方和购买方在磋商合作协议时,必须对合作中各自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从总的责任分工来说,物流服务购买方在程序和系统的设计方面起领导作用,而物流服务供应方则在执行这些活动时起领导作用。具体执行物流合作方案时,必须在明确合作各方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合作目标制定完成各项任务的规则和要求,并按照相应标准对工作绩效进行适时评估,当合作中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进行协商改进,避免事态的恶化和造成严重损失。从而防范合作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