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抱歉,刚来。
【关于IT与科班】
诚然,现在的IT业从业人员里面,有很多“非科班”,而且很多都还混得不错,这大概基于两点:1、门槛其实并不高;2、个人努力。IT业内的很多具体工作原本就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所以,即便不是科班儿也照样能混得不错。但是,恐怕也不能否认相对于“科班”而言,他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遇到瓶颈,或称为是uplimit,就技术角度而言再往上发展相对就非常困难,正因为缺乏楼主提到的基础的东西。
【关于基础的东西】
上面所谓“科班”或“基础”,是纯粹技术层面上的理解。然而,基础的东西还包括其他非常重要的部分,比方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软技能”往往都是目前职业人普遍比较缺乏的部分。就沟通能力而言,比方说如何聆听(理解他人)、如何表述(被他人理解)等等,都不是能从课堂上能学到的。在学校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阅读,阅读并不能让你立刻掌握这些能力,但至少有助于扩展你的知识面,并在将来有机会去实践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
【关于实践】
实践的重要,并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通过实践的过程所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教育体系,历来过于偏重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方法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完全陌生的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这也是我们从很多相关报道里所看到的结果(诸如中美、中台大学毕业生对比等等)。
我们大学里的实践,有很大的功利性,往往都是导师带着一帮学生搞一些课题,导师会下达很多指令,甲乙丙丁分别干什么,然后大家就去照做,很少会独立让学生自己主导一些课题。如果放手给学生自己去主导一个课题,会有什么后果?很可能会失败,对吧,但是失败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是在学校,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项目,失败就失败呗,重要的是参与这个失败过程的同学,因为始终是在主导地位,所以会主动去思考、去理解,而不是盲目跟从,自然就会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我们的导师带着学生做课题,背后都是有其功利性质的,所以,不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的收获也就非常有限,最重要的一点:缺少了独立思维。
大概就废话那么多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没什么头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