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说2句:
财务方面,确实有很大的缺陷!实施过的人,尤其做过CO-PC的人应该清楚——没有先进先出或者后进先出的材料成本核算方法!只有移动平均或者标准价(物料类型那里也只能设置成V或者S)移动平均和后进先出法比较起来,不能更好的反映当前的材料成本,尤其是在物料价格成几何级数上涨或者价格波动较大的时候。在差异生产的时候更明显——比如某大型仪器(锅炉什么的也可以),去年某订单剩余了一些进口元器件,今年基本全用的国产元器件,然后明年的某订单又要求用进口的,又补充了一些库存,这个情况下,就造成了我材料成本不能准确的反映我现在的成本,在普遍使用销售成本的中国,这个问题时常出现,我和SAP培训部的资深顾问交流过,他们也承认这是个问题。不要说标准成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知道,理论上我不断手工更新物料的标准价可以做到相对准确,我实施过的项目,经常一个PLANT就10多万物料号,呵呵,手工维护价格,嘿嘿,批输入是可以输入,可是您如何在输入前去确认这么多物料的物料价格?
还有,当每次月结的时候,系统总是要跑上很长时间,SAP确实对系统的要求很高。即使我们用的最好的服务器,也造成2个问题:高硬件成本,缓慢的处理速度
有过CO-PC实施经验的人应该有同感,尤其是跑物料帐的时候。
因此,由于硬件的限制,很多东西我们不能时时的调用了,只能用BW——数据仓库,因此,很多数据只能隔日看到了。实时性打了折扣。不过我想,这个问题也不光是SAP一家的问题,应该是普遍问题——如果计算精确的话。
另外,SAP的报表,真的很难看。只要是我们用系统做出来的,而不是二次开发的,都非常简陋难看,即使自己设置颜色什么的,也还是感觉很不好看。二次开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一旦系统升级,很多开发的东西都用不了了,要不就不升级,要不就重新实施一次,痛苦不?不过因为如此,我们实施顾问也总是有饭吃。
不光是开发,新总帐功能启动的时候,很多SAP内部表的结构也发生了调整,升级后启动新总帐,就意味着报表——不论自己开发的还是用系统自带的做出来的,都要重新做。所以升级ECC6.0很多企业要不就不启用新总帐,要不就重新做了项目。
SAP在制品的核算也很不方便,基本,没有完工的订单中WIP是要背负所有差异的,造成库存和在制的不准。有的时候,订单上还有10%的产品,但是费用都已经按标准价带走了,订单上的余额还在贷方,嘿嘿。如果设置了订单不允许负数过帐,就更傻眼了,还要赶快改配置。
还有很多缺点,当然不是SAP一家的缺点,有的是SAP特有的,有的是ERP软件共同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先写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