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输赢,海尔都将为此次诉讼付出形象代价。输,自会使新闻媒体的舆论独立性得到维护,从而默许或鼓励批评海尔之风。而赢,除了能拿到30万元和一份道歉书外,其他的关于“将侵权文章从互联网删除,并收回所有侵权杂志”和“在同样媒体上以侵权文章同样版面公开致歉”的要求全部满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要海尔没有起诉媒体,作为一个作者,成一虫就很难要求媒体把杂志全部收回,更无法要求英国《金融时报》去除对自己观点的引用。既然难以达到这个目的,海尔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因而,海尔不仅很难消弥已有的影响,相反,还会因之而使自己的市场形象再打折扣。毕竟,成一虫的原文并非无的放矢、漫言诬蔑。由此推导出的结论,虽然让海尔不满意,但还是有相当说服力的——不然海尔也不至于这么雷霆大怒。
另外,在法院开庭之前,公众心目中的天平已经向成一虫倾斜。在公众心目中,一个号称国际化的企业集团,为什么就偏容不下这么一篇小人物的文章?措辞更激烈、批评更露骨的文章与媒体大有人在,为何偏与成一虫过不去?成一虫的代理律师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函中表示不希望看到海尔集团因本诉讼遭受到真正的损失,并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且具有东方智慧与宽容的海尔,这其实正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愿。
事实上,从海尔对此事后来的低调处理看,海尔也并不希望此事的影响扩大。业内人士对海尔的起诉方式分析后也认为,海尔舍媒体而单挑成一虫,自然有其文章在海内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恐怕也有出于维护形象的考虑。得罪一批媒体,人为地给下一步塑造市场形象埋下地雷,对于海尔来讲并不是一个高明的选择。张瑞敏最近曾对媒体说:“流言止于自修。”现在,正是海尔努力“自修”的时候,与其起诉成一虫,不如把精力放在重塑形象上。
其实,在一开始,法院的法官们就表示了海尔的态度:如果成一虫和海尔的竞争对手没有关系,还有和解的可能。在海尔的诉状中,我们隐约看到海尔为自己留下的后门。在前文中,青岛市崂山区法院没有按正常程序受理了本案,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海尔为自己留下的后路?已经国际化的海尔,当然不会不知道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问题,而其在青岛的影响,也使当地法院非正常受理此案成为法理之外情理之中,也许海尔卖了这么一个破绽,就是要使这个诉讼延期开庭,而这个在诉讼程序上的小破绽,为之后法院驳回起诉或海尔撤回诉讼,都留下了宽敞的后门。这些后门是不是意味着海尔为下一步的主动做好了铺垫?
对于海尔来讲,官司的输赢并不是第一位的,而形象才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海尔打这场官司本来就属于醉翁之意,旨在向媒体发出一个警示。因此,在这一目的达到后,与其在法庭上争个你死我活而破坏自己的形象,不如显得大度一些——既然成一虫有心和解,那么就让成一虫以一纸致歉书给自己铺个台阶来得体面。
于是,海尔和成一虫选择了庭外和解这个对双方来说最好的结局。这也是“大象”沉默的原因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