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2001年12月评出的21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中,张瑞敏总得分排在第一位,然而在各位企业家和专家对他的具体评价中,资本运作能力一项得分不高。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可能把很多问题搞清楚,”张瑞敏承认,“希望进入金融机构后,能借助它们得到一些在资本市场上的指导。”张瑞敏说,比如现在海尔出口这么多国家、进入这么多国家设厂,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互换,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
实际上,海尔进入金融业的最大意义是让海尔可观的现金流有地方运转。根据海尔提供的数据,现在集团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从1999年的118天提高为2001年的79天,一年资金吞吐量高达千亿元,日均相互结算为3亿元。“GE搞金融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它的创新意识,一个是它的巨大现金流,”张瑞敏倒像是在说海尔,“如果企业现金流动慢,呆账坏账多,搞金融非常危险,因为你老是想以金融来补你现金的短缺,最后把金融也拖垮了。”
说到在金融业发展的一些设想,比如建立海尔的金融控股公司,张说:“现在对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结合都只是一些设想。设想说出来,他们一分析,说这些都是胡想,我还得解释,不解释呢,他们又在网上说‘你不要光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你一定要说话,到底是怎么个事儿!’还是不说了!”
张瑞敏声称,他担心的最大风险不在于金融业本身,而是中国未来几年资本市场的成长、放开会不会给海尔一些机会。“这是最麻烦的一件事。”他说,GE的利润主要从GE资本来,而GE资本的利润又主要从买卖企业来。“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把这些企业养肥之后往哪儿卖、卖给谁呢?没有这个环境。”
“没进来不知道,一进来才知道光一个人事安排就要好几个月,比以前海尔碰过的那些国企难得多!”这是张瑞敏这位家电巨头进入金融的最初感受。虽然在一些审批手续上张瑞敏只能亦步亦趋,但是在对海尔金融人才的选择时,张仍然要强烈地张扬海尔的文化。“现在重金聘金融专家,对每一个来面试的人就是跟他谈文化:你能不能认同,你认同就能在这儿,不认同就算了,我可以不懂你的金融,但是你要懂我的文化。”
张瑞敏甚至一口认定,海尔做制造的管理和经验可以移植到金融企业里。“因为海尔制造的不是产品,制造的是人。由这儿这些人做的产品跟别人做的产品单在产品上差异可能不是太大,但是做产品的人是不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