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饮料产业来说,竞争其实很大程度是围绕灌装厂进行的。在“两乐”进入中国时,有关部门批准它们在国内建立20个灌装厂,但前提是要赠款1.1亿美元,作为发展我国饮料产业的基金(可口可乐6000万美元,百事可乐5000万美元)。1994年,有关部门决定取消对外国饮料的配额,并作出于1996年取消许可证的承诺。相应的,“两乐”也需要对中国政府作出承诺:一、承担改造我国四个饮料老企业的任务;二、新建的20个灌装厂要装30%以上国产牌号饮料;三、两公司各赠送共计1200万美元给轻工总会。
从1979年到现在,可口可乐已累计在中国投资11亿美元,建立了28家灌装厂,按照目前的计划,未来还将再投资1.5亿美元,增建6个灌装厂,但“可能都要在西部”。当灌装厂不是按照“利润格局”,而是“政府审批格局”建立,当灌装厂建立之后必须分装对手的产品,中国饮料行业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扭曲的格局,这种格局下“两乐”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功夫”便失效了,“两乐”的高层在这十多年一定真正学会了一句中国话: “英雄无用武之地”。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社(EIU)对在中国投资的22个跨国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56%的跨国公司认为自己高估了中国市场;第二个结论是大多数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认为人力资源约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商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两个结论不仅对我们认识跨国公司的“中国战”水平有帮助,同时也对加入WTO前出现的一批中国著名企业的成功模式有更清醒的认识。像娃哈哈、乐百氏等一批优秀企业的成功中,固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伟大创举”,但其成功模式中恐怕更多的还是“游击战术”的胜利,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固然了不起,但在真正的“城市规范体系”中,恐怕难以像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一样终成百年大器。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终将“国际化”和“WTO规则化”,诸多行政限制也将成为历史,到目前为止,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序曲,中国优秀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对于像娃哈哈这样一批中国的优秀企业来说,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世界级优秀公司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蒙起眼睛夸耀自己已经是巨人。
我想说的是,昨夜的西风也许使根基不稳的大树凋零了,但也使我们懂得树根才是大树真正的支撑,懂得一枝独秀不可能成就百年大树。不管三十年河东,还是四十年河西,走东串西,蓦然回首,我相信百年大树的年轮仍就由土地下的“根”(消费者忠诚)与相互依赖的“林”(竞争形成的健康产业结构)写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