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经验和国内动态——
国际经验。从政府理财的角度看,财政支出管理和资产管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合组织(OECD)于2000年9月发布的《经合组织关于预算透明度的最佳做法》就建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信息“最佳做法是与年度预算和决算帐户一起公布”;新西兰于1994年通过了《财政责任法案》、澳大利亚颁布了《预算诚信章程》、英国颁布了《财政稳定守则》,更为严格地规定了政府公布其资产管理状况的义务。他们认为,“公布财政信息应是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这至少表明,对政府的资产,首先必须实行有效的手段管起来。
国内动态。据我们了解,除南海外,国内还没有比较大规模地把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纳入财政管理范畴的。但是,应当看到,通过这几年进行的公共财政改革,各地都意识到必须重视二者的有机联系、财政必须重视资产管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据权威的《计算机世界》报道,各大软件公司开发的“公共财政管理软件”,在其概念性框架中都包含了“公共资产管理”模块,虽然大部分还看不出具体内容,只是一个概念或者管理水平还非常简单——这可能涉及另外一个问题:信息化管理往往涉及业务流程的“再造”,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出台改变管理体制的文件。
南海模式的潜在价值分析——
在学术沙龙上,与会的领导、专家都对南海的探索给予了肯定,绝大多数都认为南海的探索是一项创举,是制度创新,很有推广的必要。我们初步认为,南海的做法,在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不仅是地方政府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尤其是当前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拓展政府理财领域和提高政府理财水平的有力手段。与此同时,作为一项新事物,南海的做法还蕴涵着极高的潜在价值有待发掘,“南海模式”有着极高的“附加价值”,完全可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实际功能。“从深层次上讲,信息化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改革”(金人庆部长语)。
在财政改革层面——
可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南海目前涉及的领域还是以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为主,他们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能对行政单位提出的新建、扩建办公楼的申请作出一定的统计分析以提供辅助决策,若能把范围继续扩大,比如把资产的范围从不动产扩大到固定资产,必将为预算编制过程提供更为科学、准确、详实而合理的依据,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有助于完善政府采购和其他财政改革。南海的改革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透明度的增加,若能加以完善,将显著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在政府采购领域,它可以为“采购什么”、“采购多少”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并能不断地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
有助于编制资产预算,建立新型的中期预算管理框架。将现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以功能拓展,完成资产预算的编制,可以作为新型的中期预算管理框架的一部分,使资产预算与经常预算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财政调控积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减少各部门对支出总量的不确定预期,减少在预算安排上谈判的难度;有利于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预算内外资金,建立综合预算;提高支出效益,有助于财政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改革层面——
是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府的必然环节。资产管理,是政府管理社会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拓展政府理财领域、提高政府理财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打通经常预算与资产预算的连结,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手段,是促进反腐倡廉的措施。透明、公开,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民主化进程。
若干建议——
对南海的经验加以宣传、推广。与有关部门共同研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深化改革。
南海模式还有待完善、总结。一是在产权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具体的管理方式问题,如何真正有效?包括管理机构的定性问题。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增强决策辅助功能,进一步提高科学性?主要是动态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功能升级。三是资产管理的范围应该拓展,但同时要注意实行分类管理。
重视配套改革与改革的外部环境问题。要充分发掘南海改革的潜在价值,使其为当前的公共财政改革服务,并以此推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个领域的财政改革。另一方面,专家指出,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是部门间利益的调整,要充分重视改革的外部环境问题,要在法规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