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由 chenxm21 发布
[B]
在进行用例分析之前,确定有多少个actor,但是怎样确定有多少个actor呢? 确定了有这么多actor后,又怎样确定actor和usecase有关系呢?
呵呵,这样一步,一步就使用例需求分析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和用户积极交互,应用场景方法,brainstorming方法等来一步一步draw出我们的真个用例框架。但我们会说,这个过程是如此的不可控制,如此的不可衡量,信息是如此的不可传递性,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分析的过程呢?其实最近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如何能够把一些形式化的语言,或者类形式化的表达方式引进需求分析的过程,而非像现在的用例分析过程一样,完全是个经验的积累,我也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真正掌握用例分析的原因了。 [/B]
是啊,从我自己工作中感觉来看,基本上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现在很多需求人员和设计人员是分离的,而且,需求人员很少了解软件系统,设计人员很少了解业务流程 —— 或者说,即便了解,也更多的带上了设计的烙印 —— 这样在前期,基本上就存在一个脱节的现象
需求和客户不一致,设计和需求不一致,开发和设计又有偏差,最后出来的东西,总是和开始的规划有相当的距离。
理论上总是很好描述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限于环境和能力,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而不尽如人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