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www.logclub.com
批判“物流=浮躁”的观点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有“以点概全”之嫌疑。
的确,在当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物流都很热。但热就代表浮躁吗?不敢苟同。
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即从无形到有形,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而最后之成熟靠什么来推动呢?当然要靠大家的关注,靠无数从业者的辛勤努力,靠你我的参与。
无可否认,现在有个别人可能比较盲目一些,盲目的投资、盲目的进入、盲目的跟风。但这就代表浮躁吗?之所以盲目,是他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观点,基于对当前形势、对当前政策、对自身优势或劣势的一种判断。而盲目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企业、很少的一部分人。
首先从企业的投资回报来反驳:我敢说,大部分的投资行为还是理性的,比如一些房地产商之所以进入物流地产的领域,完全是在对当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对物流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势头的分析、对国际物流地产巨头如PROLOGIS的分析之后做出的阶段性投资决策,有一部分资金,无处投资,既不能放在银行里,因为利息很低,又不能投资股票,因为股市还未到低谷,又不能投资房地产,因为买不到价格合适的土地,那为什么不能投资物流地产呢?首先以工业用地的性质来圈地,在上面盖几座仓库,出租,收租金,每年都有固定的回报率(虽然比较低),而中国的工业用地的地价是非常低的,土地可以保值甚至增值。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利用某年某月某日的城市规划修编或者通过某些手段把工业用地变性为住宅用地或商业用地,其套现的利润是异常客观的。而外资进入中国投资物流地产的话比如hot money,还有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后赚取汇率利润的可能。
其次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物流业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支柱性产业。什么叫“实业救国”?我认为作者对“实业”的理解有错误。实业并非指的仅仅是制造业,这可以参考相关经济学著作对此的批注。所谓实业,当然包括物流业这样既有运营实体又创造运营价值的服务性行业。针对作者举的几个例子,逐一反驳之:苏州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个工业城市而非一个传统的园林城市,物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已经不是作者所说的那样只是解决了一个瓶颈那么简单,虽然其在当地的经济比重中很小,但如果没有物流业的推动,何来今天的繁荣?在日本这个例子中,作者把产业发展作为因,把物流发展作为果,这也是错误的,因与果,就象鸡与蛋,又怎能分得清孰先孰后呢?可能一开始是产业先发展,物流随之发展,但过后可能就是物流再发展,推动产业再发展,就跟DNA的螺旋链一样,其上升或退后,是同步的,很难割舍的;在山东这个例子中,作者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山东公路好,并不代表山东的物流水平就高了,我们讲大物流,有通路,也要有节点,山东可能在通路上有一点成绩,但物流节点的建设可能并没有跟上,现在补上这一课,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至于作者最后举的一个例子,说国际物流(海运、空运)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更跟作者的观点“物流=浮躁”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借题发挥,即便是就此点说,如果没有物流业的通畅,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中国货物可以顺利出运到其他国家呢?这点难道不能说明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吗?假想之,如果在几百年前,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以当时的物流工具每年能运输多少货物到西洋呢?
从个人的发展来反驳,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进入物流业的潜能。作者所云“扔了自己的专业”我很难接受。其实我们分析中国的大学教育,其实还只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的四年生活只是让你学会了一些工具,比如用于与老外沟通的英语、用于办公处理的计算机、用于逻辑思考的数学,至于专业方面,还是很粗浅的。在这种程度下,选择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与物流专业的学生相比,非物流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弥补一下物流专业的相关理论即可。至于物流行业不好混,那我想问作者了:哪个行业好混呢?如果你只是以一种“混”的态度来工作,我想可能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好混吧。哦,也许有一个比较好混,在家里呆着。
最后,作者说“物流现在的火,只是虚火”,并奉劝将要高考的高中生们不要盲目报考物流专业,不知是出于何种居心!物流理论发展到供应链之后,已经囊括了任何一个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关的行业,可以说是万金油。至于与IT做比较,我认为也是不可比的,如果对物流有兴趣,并去努力奋斗,自然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做到很好。
谨以此文献给尊敬的董刘同志、付兵同志、刘艳芳同志、苗润同志。
以上观点,也请大家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