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新扩张主义
在分析人士看来,微软在此时对中国政府信息化持续发力,有着很明确的背景。
按照安邦咨询2005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800亿-2000亿元之间,仅政府购置软件就需要约250亿元。在安邦分析师看来,这样的规模市场,当然会使电子政务项目成为.net的首选目标。
“微软已经将中国的电子政务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net瞄准中国电子政务有多重意义。”锡恩咨询公司总裁姜汝祥说。
首先,微软一直烦恼于.net在世界上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较低端的部门级应用,在企业级市场缺乏成功经验,相对仅早诞生一年的J2EE处于明显劣势,这让微软很不甘心。不过,微软在中国市场内部积聚.net战略的能量时,并不打算直接与IBM或者甲骨文在大型企业级软件领域直接对垒,而是将.net的目标市场直接指向电子政务。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电子政务市场,正是实践.net框架“优越性”、为.net正名的完美实验场,而且,在国内电子政务市场,微软的对手大多是本土软件公司,买方又是急于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比较容易通过其巨大的投资号召力和政府攻关能力“搞定”。
其次,从决策高度而言,与日本E-Japan战略、美国电子政务计划的实现决策透明、提高公共政策系统监控效率并间接带来社会效益这些初衷不尽相同,中国政府2003年开始提出的电子政务规划,还有着带动和促进中国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繁荣发展的使命。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实施电子政务计划时,无一不将本地的电子政务作为提升当地软件产业的重要手段,微软要想在中国实现.net一统天下,借道政府电子政务项目是最便捷的途径。
谙熟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方向的姜汝祥指出:“在争取电子政务这一庞大市场时,除了证明.net的技术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在.net扩张中,电子政务正成为强化和深化微软在中国影响力的催化剂。”
但是,微软的.net扩张战略时间相当紧迫。在2005年5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准备会上,国家信息办官员指出,2005年年底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将建设完成,届时16个部委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将搭建起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子便道。而在各地政府外网建设完成后,电子政务倡导的“12金工程”即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财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审工程等具体项目也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一直以来,政府的“12金工程”被众多软件厂商视为聚宝盆,尤其中国国内软件厂商,在基础性软件开发失去机会后,早已试图用J2EE等开放系统进行此类应用软件开发。而国家“12金工程”和各省的电子政务一样,都决定了软件企业在开发应用功能时的技术轨道。
“我们一直以来坚定地靠在Unix/Linux平台上走J2EE技术路线为微软所不容,微软这次主动找我们谈战略合作的真实意图,就是因为海南是一个小省,突破口容易打开。”王献仁对《商务周刊》分析到,“这个突破口打开以后的影响是很有分量的,是微软实现其垄断中国基础软件市场战略、控制中国软件产业非常有价值的一步,然后再从海南影响全国,这才是微软真正想从海南获得的,也是它这段时间如此集中地投资中软、华信、浪潮等软件公司,并在湖南、海南等二线省市集中开展政府攻关强势介入电子政务项目的主要原因。”
很明显,微软.net切入国内不同市场的战术经过了深思熟虑,颇为迎合“中国国情”。它一方面通过一揽子合作,获得发改委、信产部等中央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荐,在微软布局地区性市场,选择不同地区软件商时,这些部门成为微软扩张的润滑剂,也是与当地政府关系的敲门砖。另一方面,它又逐一与地方政府行政主官直接谈判,希望以投资为诱饵获得省级领导青睐,绕开地方信息化专业部门组织的论证与招标,直截了当地掌握各省的电子政务项目,使.net压倒J2EE成为各地信息化的事实性技术平台,通过技术依赖和系统锁定等微软的拿手好戏来控制区域市场,然后再以“农村包围城市”,介入“12金工程”等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化建设。
为此,大约2004年开始,微软在中国市场设立地区信息专员,该职位成为区域市场机会的直接论证者,区域市场专员不仅负责与当地政府公关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协调,更重要的是,当地区性的市场机会到来时,可以直接行使调度资源的权力。微软能够在海南省和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项目关键时刻“插手”,就是来自当地专员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介入区域市场过程中,微软的战术又有不同。在北京、大连、山东等软件产业较发达并被当地政府列为支柱性产业的地区,微软在发改委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投资对象瞄准浪潮、中软、华信等当地最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姜汝祥说:“在这些一类区域市场中,软件开发商(ISV)、硬件设备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形成完整的软件链,这些企业又依靠地域优势成为电子政务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微软对它们的战略投资和深层次合作,实践自己‘带动中国软件产业’的承诺,不仅取得了密集的技术跟随者,又取悦了地方政府,很容易获得电子政务大单,可谓一举多得。”
而在湖南、海南这样的二线省市,由于政府迫切希望获得微软这样世界大企业的投资,并发展薄弱的软件产业,微软不屑于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仅凭一两千万美元的投资意向就足以吊住地方政府的胃口,顺利打开.net占领当地电子政务市场的通道。
在跑马占地的同时,微软不断通过投资、技术合作和产品积聚.net的力量。相对于其前任唐骏所强调的宏观层次的政府公关,现任微软(中国)总裁陈永正的思路是产业发展与发展政府关系并进。在陈永正的推动下,微软一改Windows打击盗版时孤立的单边主义思维,将微软技术轨道的“种子”渗透到国家指定的软件出口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微软在中国市场开始形成扩散效应。2004年,微软成为改善软件人才培训、软件企业能力、信息化建设等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几大阻力的全线参与者。
“陈氏新政”也比以往更强调了帮助伙伴提高竞争力、企业和政府多层次的共赢。微软的下一步计划是在地区性渗透的“纵向布局”完成后,推动投资软件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以促使.net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中产生规模效应。在姜汝祥看来,微软在中国的新扩张主义正表现得行动更加缜密,决策也更加系统化。他说:“在.net的核心战略中,微软正牵动中国软件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要素,并以自己为中心,增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中国建立起更加庞杂、更加丰满的软件商业新模式。”
姜汝祥认为,陈永正正是调准了产业和政府的天秤,才完成.net在中国的全新布局,也打通了微软一度在中国政府关系中的死节。
无论纵向布局,还是横向协作,微软在进入中国信息化市场中,都需要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支持。现在,中软国际、创智已经全面支持.net,并将基于Windows系统的开发作为未来的技术方向,浪潮也在加快在ERP领域同微软共同推出新品的速度。
离2005年12月SQL Server 2005以及Visual Studio2005中文版测试完成还有一段时间,微软已经迫不及待地将“5年研发,10年磨一剑”的企业级管理工具提前发布。微软(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服务器产品总监孙建东认为,SQL Server为主的数据库技术最早是从中小企业系统中分支出来的,这给人们长期以来留下微软的.net只是为中小企业开发的印象,“但是在上述两种技术推出后,在.net战略带动下,微软将更加促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按照孙建东的解释,这两项技术的发布,意味着微软.net在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环节的完善。在统一的技术工具下,微软将更有效整合ERP(企业资源规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的越来越庞杂的IT及信息系统。
事实上,不仅是SQL Server 2005或者Visual Studio2005,过去一年中,微软已经抛弃了Windows时代的思维,通过重新完善和整合各种技术,将微软中国的业务增长集中于.net。5月11日,集合微软所有商业模型的MSDN正式落地中国。9月27日,微软中国发言人对外称,MSDN已经在中国成长为成熟的开发工具,并且微软已将中国更多软件企业纳入.net服务体系中。
微软大中华区陈永正此前在接受《商务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中国有超过50%的开发者使用.net。在中国市场,微软将通过投资吸引更多软件开发商,与合作伙伴一起加快.net战略。”微软公司服务器产品及开发工具业务全球副总裁安德鲁·李斯(Andrew Lees)也认为,.net在中国的发展环境已经成熟。
10月25日,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庆祝成立两周年,庆典主题词是“合作无间,创新无限”。中软将其与微软的关系形容为同一价值链上的带动者,到会祝贺的浪潮高层则将与微软的关系称为“亲密无间”,只有华为副总裁张国新和联想集团副总裁贺志强强调了“独立、合作、共赢”。
姜汝祥认为,电子政务是规模庞大的系统,在具体项目竞争中,多数中国本土软件企业会因独立的技术路线而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但定位于与中国软件企业共同成长的微软,则将在“共同成长”中加大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对微软的技术依赖。
“以电子政务的诱惑力,微软最终将更多的中国企业纳入自己的技术体系。”姜汝祥说。
三年前,中国政府的软件采购还多被中科红旗、金山等国内软件厂商包办,三年后的今天,在“双赢”的战略投资后,微软正计划未来三年内允许北京等重点地区的政府机构不受限制地安装Windows和Office,这或许意味着当地的电子政务将更多考虑采用.net框架。2005年,微软有望在中国获得40%的业绩增长,中国信息化的未来是否也会被这辆高速火车拉上它的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