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哭,刚才白打了,都没了,不过这么好的case,我是一定要支持的,所以我冒着老板检查的危险,再打一遍哟!
呵呵,首先,感觉题目有些不对,建议叫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案例.因为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只是营销物流管理了.
我对数字比较敏感,首先分析一下数字:
2001年,M集团共销售68亿,但是物流费用却有6.8亿.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其中营销物流占的比重较大,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5%.
个人回忆,01年应该是家电价格战打的非常"激烈"的一年.高出平均水平2%的压力,不知道会对M集团当时的定价策略造成怎样的影响?其中,营销物流高出平均水平1.5%.看来M集团做了物流费用构成分解,但是只分到了营销物流这个大块,不知道可否继续细分一下呢?那样成本构成会非常清楚,增加幅度也很清楚.
看了楼上的达人们的帖子,感觉很好,我也来说几句::
根据case反映的情况,W与S两个制造基地的协调存在很大的问题,我比较同意楼上的哥们说的,应该依据产品线(不是生产线哈)分配生产计划,根据产品线反映的价格问题,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的分配工作,让产品的成本优势能够体现(在W设立制造基地,成本是M集团考虑的重要因素吧?),能够支持前方销售的工作.S是有独立机型131种,W是有独立机型49种,而共有机型是21种类,是不是总共就是131+49+21=201种独立机型呢?各种产品之间有相互关联,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由于产品功能性问题,产品本身之间也会存在博弈关系,不知道不同的产品线之间是否也存在博弈关系.
另外,感觉这个case中似乎决策者有了总成本概念,却没有仔细的去思考.导致成本悖反现象的严重.W制造基地的成本优势被其他因素给冲抵了.
在W的物流服务商水平都不高(俺现在就在W),整体环境不好,他们会在自己的整体利益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他们就会将在其他客户的业务损失在公司整体业务体系下分摊.产生了很大的价格歧视效应,而服务水平未见得被改善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M集团的物流服务商似乎都无法提供一个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给M.出现了横向长,纵向短的状况.
而家电产品的季节性很强,物流中心需要更多的转移制造基地的库存,承担库存压力,但又不能一味追求规模,个人认为家电行业的物流中心需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统一协调与调度,而不是一个蓄水池,让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物流中心得到缓解,避免影响到销售前端的工作.更多的来说相关的流通渠道应该更考虑贴近销售终端,而且需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渠道给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同时也将不同渠道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解,但我要强调的是主要流通渠道是需要稳定的,并不是说渠道越多越好,多样化渠道是将主要产品线与次要产品线分开(不知道M集团是不是也分),能够实现策略营销和有针对性的进行物流改善工作.可以考虑类似<形的渠道结构,在区域或者更细的地区使用同一配送渠道,然后到达一定层次后,进行分解,使用不同渠道.
二三级市场都可以与一级市场平分秋色了,是不是考虑物流节点向供应链终端推移?
在贴近销售终端的地方设立灵活独立的配送中心或物流据点,并考虑和物流服务商合作或者大卖场的物流部门合作(前几天,我买了抬柜机,在国美买的Haier,却是中百物流送的货).
此外,集团内部的协作也很重要,建议采用推拉结合的库存策略,做好销售预测和渠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优化,将成本-服务分析工作放在总成本体系下进行.销售预测怎么做呢>?如何分解计划?
另外,分析一下销售构成和需求构成,将客户划分下大类,每一类保证不同的服务水平和成本策略,保证同一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组织结构上是否设立供应链经理与供应链运作总监?统一管理渠道,同时比物流管理人员在在更高的高度考虑问题.
以上几点应该可以体现"其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制造、营销网络的健全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上。"
P.S 改过了,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