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灵通在警报声中前行
--互联网周刊 --
经历了一段时间飞速发展的小灵通仍旧没有为自己挣来广泛的信任,2004年,小灵通市场的投资警报不断响起,对其前途的怀疑不断,而与此同时,运营商却在继续发力
2003年之中,中国电信市场小灵通可谓风光无限:在短短一年内,用户数增长了一倍,从年初的1500万增长到了年底的3500万。小灵通网络已经拓展到中国大陆300多个城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纷纷将其作为自己的王牌部队加以重点培养。
在用户和网络两方面逐渐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小灵通网络平台上的增值业务尤其是数据增值业务成为国内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纷纷推出各自的数据增值服务内容,2003年底中国电信推出了自己的“综合短信”业务。2004年春节前,网通集团推出了小灵通增值业务品牌“灵机e动”。
此前不久,监管部门一纸关于小灵通网络与移动网络必须实现短信息互通的规定,更成为小灵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利好。
但是,所有这些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小灵通长久以来的悲观态度。伴随着2003年小灵通的迅速发展,不断有人提醒小灵通在技术上的落后将决定了小灵通很快将要走向没落。在小灵通热销、小灵通设备投资旺盛的同时,很多的专家提醒企业警惕小灵通的投资有可能已经过热。许多的电信咨询专家也认为,2004年由于3G将很快来临,中国电信市场的小灵通热潮将会很快成为过去,两大固网运营商很有可能将减少在小灵通方面的投资。在政策环境发生有利变化之后,小灵通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
一双灵巧的筷子
“筷子是不是先进技术,它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好像我还看不到3年、5年会把筷子淘汰,最起码在中国人里头不会淘汰。”当有人说小灵通因为技术落后而很快就要被淘汰的时候,UT斯达康总裁吴鹰非常不屑地这样回答。在他眼里,小灵通的确是可以让企业饱餐一顿的一双非常灵巧的筷子。
1995年,UT斯达康刚成立时,邮电部将无线市话列入发展规划,在40多个国内外厂家参加的选型中,UT斯达康的小灵通脱颖而出,敲开了中国通信市场的大门。1997年在浙江余杭首次试运行,小灵通3个月登记的用户数就超过了当地移动用户的总和。此后3年时间,小灵通在许多城市开通,都曾出现排长队购买的景象。小灵通的用户数从1997年的零用户一路攀升到2003年底的3500万。与此同时,UT斯达康作为小灵通设备、终端的主要提供商也从这个市场收获颇丰,其公司业绩、股票市值一路飞升,让喜欢速度的吴鹰感觉非常的爽。
同样感觉到爽的还有吴鹰的同道。小灵通手机的利润率非常高,系统利润空间也同样可观。巨大的市场增长吸引了夏新、南方高科、康佳、金鹏、东信等国内手机厂商投入生产,而日本和中国台湾厂商也纷纷谋求直接向运营商供货。在他们看来,小灵通市场是一个可以迅速收获利润的市场,同时也不需要有过多的市场投入。中兴、夏新、普天等公司随着中国小灵通市场的迅速成长而收获到了实惠。2002年之后,小灵通即已成为中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夏新则凭借起初发展电话机的便利条件,以极低的成本投入代价投身到小灵通制造,迅速挤占了市场第三的位置。
在小灵通的网络设备投资高峰之后,小灵通终端市场的繁荣局面正在到来。在UT斯达康的销售收入中,小灵通终端的收入比例正在逐渐提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小灵通机卡分离的逐渐实现,小灵通终端逐渐实现市场化,终端市场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变得更加活跃。
对于由运营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的小灵通来说,运营商在这一市场的主导性地位非常明显。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针对小灵通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此后一段时间小灵通的发展态势。
在电信、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看来,小灵通正在经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一年的飞速发展之后,小灵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快速的发展阶段。北京地区小灵通用户已经超过60万,有一段时间甚至日增1万,而且与小灵通相关的增值业务开展的也非常迅速,日短信发送已经超过10万条。经过去年一年特别是“十·一”之后的基站建设高峰,2004年,两大运营商针对小灵通网络将重点做好网络优化。
在“小灵通之父”徐福新看来,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发展小灵通让固网焕发了第二次青春,让固网运营商发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小灵通业务的开展也为固网运营商储备了一定的人才、技术积累。
2003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黑龙江、北京、山东等地区的小灵通网络发展迅速,其中有四个省的小灵通用户已经超过了四百万。徐福新介绍,现在全国小灵通用户总数超过四千五百万,并有可能在年底突破六千万。小灵通的开通让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而未开通小灵通的很多地区业务收入增长缓慢,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小灵通的投资成本优势明显。PHS的每线接入成本远远低于有线电话的接入成本,有线电话的成本是1500元,“小灵通”在500元到600元人民币之间。现在市政建设的成本是逐渐上升的,无线成本远远低于有线成本,那就没有必要再铺固定线路了,而且有线的维护成本还更高。
吴鹰认为:将来一段时间,“小灵通”的真正角色是固话业务的替代者。小灵通将扮演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的重要角色,运营商现有的铜线资源可以用来发展XDSL传输宽带业务。根据徐福新的介绍,在印尼、菲律宾等地,资源有限的铜缆在通信方面的使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电解铜本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因此在这些地区,也包括越南、拉美等通信欠发达国家,小灵通的业务应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在山雨欲来的3G大潮面前,很多人开始担心小灵通的前途。虽然现在小灵通的发展依旧迅猛,但是面对3G的汹汹来势、移动运营业务的强烈竞争、政策层面的不明朗因素,小灵通的前途,谁都很难说清楚。
在2003年的一个小灵通产业发展论坛上,有多位专家对小灵通在3G之后、在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之后的前途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对小灵通有着极其特殊感情的徐福新坦言:小灵通不怕竞争,就怕运营商策略上的犹豫。徐福新的担忧不无道理。固网运营商在获得移动牌照之后还能否象现在这样重视小灵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小灵通此后一段时间的命运。
有专家指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获得牌照之后在小灵通的发展问题上需要谨慎考虑。从中国联通的经验来看,如何处理多个网络协同发展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个难题。在3G发展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的两大固网运营商理应对小灵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重视程度。
吴鹰认为,3G与小灵通是一个理想的补充的技术。因为小灵通只能局限于一个地区使用,一方面是政策限制,一方面小灵通的技术确实不适合在中国做100%的覆盖。但是3G上来后,利用双模手机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业务互补,所以对中国电信及网通来讲,3G与小灵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共存。
逐步清晰的产业链
对小灵通来说,一个完整的、具备足够影响力的产业链条的培养至为关键。所以当吴鹰看到众多的生产企业挤到小灵通设备、终端的竞争行列中来成为UT斯达康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不仅不担忧反而非常的开心:小灵通市场的繁荣大局,绝对不能仅仅建立在一两家企业和运营商的基础上,而是需要有一个更为广泛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联盟。
有消息称,为了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小灵通增值业务市场,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正在积极筹划,预计将在2004年初建立一个包括运营商、设备终端厂商、服务提供商的“小灵通增值业务产业联盟”。这个产业联盟将是一个面向无线增值业务价值链的平台。
在此之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以及包括UT斯达康等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在内的多家企业,围绕迅猛发展的小灵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在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平台如互联星空、天天在线,以及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的内容基础上,整合了国内100多家SP,初步形成了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内容整合商、内容和应用提供商在内的健全的产业链。
现阶段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主要涵盖短消息业务、C-mode无线浏览业务、多媒体邮件业务、无线数据接入业务、定位业务等多种服务。现在,UT斯达康已经帮助运营商在全国23个省开通了基于C-mode平台的无线浏览和多媒体邮件业务,用户数已经超过200万。
产业链条的逐渐壮大未尝不是一种能量的储备,小灵通很可能要又一次无视专家的警报而在一个新的层次、范围内实现更大的爆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