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mj168 于 2014-7-28 11:18 编辑
1. 为什么需要敏捷数据分析?
如果数据分析采用敏捷或者传统模式,它将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由于项目初期,数据分析的需求并不明确,并不清晰,需要借助项目团队通过多次的增量迭代,不断试错,小步快跑,从而更接近企业和客户的需要,激励团队,不断挖掘出数据分析的价值。
如果采用传统瀑布方式,将会遇到很多盲点与迷茫。敏捷团队做的开发工作和传统团队或许比较类似,但做事方式却很不一样。
笔者认为,敏捷开发和瀑布开发之间差别在于:瀑布开发必须先完成当前步骤之后才能头也不回地迈向下一步骤,反观敏捷团队,先做一点点需求收集、一点点设计、编码和测试,最后交付一点点价值给客户。接着团队再重复此过程,周而复始,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改善、调整流程,一直到项目完成为止。
敏捷数据分析,能够保证不仅仅是正确的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做正确的事。
2. 如何做到敏捷数据分析?
首先项目团队需要在思想上理解与接受敏捷的价值观: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可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对这点的认识,不能停止在字面上。
第二,遵循并导入一种敏捷开发框架。
本人目前担任大数据敏捷团队的教练,正引入Scrum+XP编程。
根据团队和项目的情况,确定Sprint的长度,并确定团队各个人员的角色。
目前确定的Sprint长度为2周。
在Sprint计划会议上讨论并确定本次Sprint的用户故事,并通过计划扑克的方式进行估算每项目任务的时间。由于每项目任务是通过团队的集体智慧确定的,保证团队每个成员的意见均受到尊重与重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提升计划的可靠性与可执行性。
每次Sprint计划会后,将Sprint Backlog和Product Backlog,以及相关风险识别、应对策略、上个Sprint的经验教训,等邮件周知给相关干系人。
通过每日的站立会与白板墙,同步团队的工作状态,激发团队的激情,及时解决团队存在的问题。
通过每个Sprint的回顾会,反思团队存在的问题,挖掘团队的亮点,不断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大数据敏捷团队。
第三,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
开源架构的前期研究,借助hadoop、hive、mr、yarn、impala等生态体系工具,搭建高可扩展、高可用、高可维护性的基础平台。
3. 说说您读完试读样章后的启发。
目前本人正担任大数据敏捷团队的教练,经历了不少成功与失败的敏捷转型团队,也看了大量敏捷方面的书。
但目前是第一次看到将敏捷与大数据分析进行完美融合,针对性非常强的一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书中提到的,“产品是由团队构建出来的,而敏捷方法重视人本身多于过程,因此敏捷大数据从搭建团队做起。敏捷产品开发的目标是辨识出产品最根本的特性,将这个特性先实现了,然后再添加其他特性。这将敏捷带到了项目里,让项目更有可能满足产品进化过程中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正是本人所在团队敏捷转型的初衷与方式。
而本书也点出敏捷的精华与大数据挖掘等非常实用的建议,很值得从事大数据工作或尝试敏捷转型的朋友读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