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ccwlm741212 于 2012-10-10 21:54 编辑
三露联想“婚变”
北京市三露厂在1998年3月20日与联想集成(后来划归到神州数码)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5‰来赔偿。ERP软件是联想集成独家代理瑞典Intentia公司的MOVEX。
合作的双方,一方是化妆品行业的著名企业,1998年销售额超过7亿,有职工1200多人。一方是国内IT业领头羊的直属子公司。这场本应美满的“婚姻”,因为Intentia软件产品汉化不彻底,造成了一些表单无法正确生成等问题出现了“婚变”。后虽经再次的实施、修改和汉化,包括软件产品提供商Intentia公司也派人来三露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合作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双方只得诉诸法律,在经历了15个月的ERP官司之后,经过庭内调解,结果三露厂退还MOVEX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和获得200万元的赔偿。
其实这个案例,我已经看到过N次,我是2001年开始接触ERP的,那时候失败的案例很多,三露联想“婚变”只不过是其中的典型罢啦,因为合作的双方当时在国内影响力巨大,所以造成的“恶劣”震波也是吓人的,几乎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省经委到市发改委,很多的指导文件和精神,1998年,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提出了“上ERP有可能是早死,不上ERP就是等死”的观点,而后被业界误传为“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估计也是因为三露。如此都把ERP失败的风险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对应的逐渐建立了很多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等,这些无可厚非。其实我觉得风险固然重要,可关键ERP是当时出来不久的新东西,要上ERP,要用好ERP是共识。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让这2个公司成了“冤大头”,只要大家一谈到失败的ERP,就想到了他们,太冤枉了点哦。。。其实有几点是有意思的
1-1998年当时ERP在国内还只是刚刚兴起没多久,1998年联想进军ERP,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级ERP专业人才。。。。1998就给三露实施ERP是联想的试验田吗?2001年12月,神州数码与鼎新电脑合资成立了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通过这次合作,台湾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发现没有,经过几年的积累,联想后来失败的案例很少很少了, 为什么呢?
2-当时三露选择的这个产品究竟是否适合他们? 是否真的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无法解决? 我严重怀疑啊。 1990年,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MRPII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并给自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四班(Fourthshift)”。我记得四班也全是英文的,可他们成功实施了很多客户,难道真的是因为汉化 和 报表生成吗? 做过开发的人心里应该有数,而且上面还被灌以关键问题,无法理解啊。。
3- 综合以上2点。其实我倒问题关键是彼此适应不了: 联想新的ERP顾问和三露的化妆品行业适应不了, MOVEX产品的操作模式和三露实际的操作适应不了(当时还是DOS), 三露高层需要的东西和当时ERP能够实现的适应不了。。。。。一句话,吃热豆腐,第一口一般都会烫着舌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