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1 BertWang 的帖子
我以前在某民企推行项目,是现场改善、流程优化建立、ERP;应该说K3虽然没有完全实施起来,主要是功能这部分很少,感觉只有查询方便,不过配套查询确是很有帮助。
我的过程是如下:
1. 改善项目
1) 车间现场6S管理系统建立。建立了现场点检表、现场巡制度,构建了可视化日事日清的现场作业方式等;
2) 标准化。不仅仅是车间现场作业标准作业,而是全厂范围各职能管理系统流程里的标准,如研发程标准流程、PMC部门计划排程/物料跟催、模具设计与制造标准、产品系列化、通用化、模组化….此项改善除了提升各部门作业效率外,很多事规范优化方面,对公司以后精细化管理方向,打下基础;
3) 车间物流改善优化。 线边仓、线头仓、物料看板、工位物料领取、各制程之间在制物料信息。改善的效果是:提升了现场物流周转速度,现场物料信息沟通透明化,减少了各制程在缺料方面的损失工时,从而提升了工厂综合生产效率;
4) 冲压、喷涂、组装工序内控质量机制建立(含工序流转物料控制);
5) 车间现场生产看板、物料计划看板系统(组装和冲压车间),初步的三个车间连线式生产模式(车间排程、按时段的领取料、线边仓、入库模式);改善效果:车间调度合理方便、缺料反馈及时、订单制造周期缩短、制造过程异常跟踪反馈及时、工单结案以及清线尾数控制在8小时、现场物料顺畅化
6) 生产运营效率提升。在上述物料/物流、现场工序标准化SOP/SIP、仓库、工序品质、计划排程等改善进行时,将产出、计划达成率、工时、人工作业成本、标准产能形成作业考核机制,不断改善,提升工厂综合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