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PS和MRP本质上都是“物料需求计划”,是从物料属性(MPS物料和MRP物料)做的一个区分,实际计算逻辑是一样的。
“物料需求计划”,计算核心是“供-需”平衡,这里面包含两个维度的平衡,1是数量维度,2是时间维度。
从MRP的计算逻辑上来讲,涉及的计算变量大概是下面几个(我想到的,遗漏的请补充):
1、需求数量(数量,时间)
2、仓库现存可用量(数量)
3、BOM标准用量(数量)
4、BOM父项损耗率、子项损耗率(数量)
5、生产工艺(数量、时间)
6、计划单数量(数量,时间)
7、请购单数量(数量,时间)
8、采购单数量(数量,时间)
9、外包单数量(数量,时间)
10、生产单数量(数量,时间)
11、生产投料单数量(数量,时间)
12、生产记录(数量、时间)
13、最小包装量/不可分割数量(数量)
14、最低采购数量(数量)
15、最低生产批量/最低外包批量(数量)
16、时栅(时间)
17、时格(时间)
18、提前期(时间)
。。。
3、4、12、13、14、15项是单纯和数量维度关联;
2项,从当前时点理解,也是单纯和数量维度关联
5项,时间是相对时间,参与绝对时间的计算
1、6、7、8、9、10、11、12项,数量维度和时间维度都有;
1、6、7、8、9、10、11、12项和ERP系统业务单据关联,单据又有制单和审核(未执行和执行中)两个状态(关闭单据不参与计算)。
16、17、18项是单纯和时间维度关联;
下面是我对这个话题引申出来的想法:
如果抛开时间维度,那么任何一个ERP软件MRP计算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如果有差别,也仅仅是由于参与计算的变量选取不同,这容易理解和校验。
复杂的是时间维度变量,这里要解决的是时间点上的供-需平衡问题。从运筹学理论上讲,要实现当然没有问题,目前的APS软件也是基于此进行设计、开发和实现的,只不过,APS软件还会考虑其他一些变量:约束条件,如设备产能、人工产能、工厂日历等。
实际情况下,计算过程需要人工干预,电脑计算-人工干预-电脑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先把原始需求与时间点匹配;第二,根据时间点上的需求,再匹配供给,根据供给约束调整原始需求的时间点;第四,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直至达到供-需平衡。
难点就在人工干预,这时短板就是人工干预了,人工干预的能力决定了整个MPS/MRP的效率和效果。
实际业务纷繁复杂,人的计算能力和电脑计算能力的差距,ERP系统记录和反映的业务情况与真实业务情况之间的差距,这两大差距造成MPS/MRP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这时,精益管理从另一方面去解决问题。
[ 本帖最后由 ohk 于 2010-11-26 00:0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