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urinator 于 2010-6-10 21:05 发表 ![]()
不同的物料在周转中,未必采用同样的配送模式。看板只是其中一种,有其适用的场景。
你转载了我的文章,但是没仔细看啊
冤枉啊老木,我真的仔细看了。
在实施看板之前给业务部门做培训,一直强调不是所有物料都适合使用看板供货模式,看板适用于体积小、每日均有使用量即通用件、质量稳定的物料。可业务部门主伙没有物料符合这种条件。
早在几年前业务部门就像实施物流篮的方式,但由于这种方式对计划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对物物质量也有很高要求,因此未能使用。
按灯方式也曾被提出过,但感觉和看板的方式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人工触发需求,一个是使用到一定量后系统自动触发需求。
最后,业务部门还是倾向于排序送货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自称的JIS供货模式。完全根据车间时序计划来分解需求,将一天的需求分面N次送货。其实这种模式向第三方物流公司(后称外需求)要货还是运行不错的。不过,库房向生产线送货(后称内需求)似乎不尽如人意。首先,线边工位器具和供应商的包装就不能匹配上,大量的拆包动作。加之,物流公司也不止一家,送货到缓冲区时还需要进行排序再送上线边。
我承认,在需求计算逻辑的设计上有缺陷,外需求和内需求的计算逻辑有不同,且相同工序的使用的零件进行了汇总,两者之间会有差集,造成物流公司送的货,库房人员还是有拆包的无价值工作。目前我们准备再次改变逻辑,希望物流公司送来的货能够直送上线。当然,此前的包装问题必须解决。
这样看来,线边库存的规划、工位器具和最小包装的规划都是基础而重要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