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器材总公司隶属民航总局,全权代表中国各航空公司对外采购飞机,实际上扮演垄断性中间商的角色,航空公司不可能饶开它直接向飞机制造公司订货,也影响了航空公司的利益。
伴随国内航空公司规模的扩大,需要进口的航材必定越来越多,而由于世界民机制造业基本为波音和空客所垄断,需要进口的航材大多价格高昂,而且在国内很难找到替代产品。目前我国航材进口税率的紊乱,对国内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努力也是个麻烦。
在香港特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航材进口税率为零。而根据我国的规定,有93%的航空器材按照普通工业器材的税率征收进口关税。如此一来,国内飞机维修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优势就被冲销得荡然无存,最终买单的还是航空公司。根据地方政策的不同,进口航材的关税差距巨大,有些地方按1%的航材税计算收取,而在厦门,则按18%的非航材税收取。以航空器材高昂的单位价值计算,18%无疑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综合前几年的数据,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货运航线的成本非常之高,而去年油价狂飚以来,目前的成本可能远超数年前的水平。
1998年,当时的各民航直属航空公司平均收入为2.23元/吨公里,1999年下降到1.99元/吨公里,2000年又下降到1.70元/吨公里,2001年继续下降至1.69元/吨公里。一路向下的趋势至今没有太大改观。
以上三年内,民航直属企业国内货运收入水平下降24.3%,年均下降8.8%。而运输成本却居高难降,2000年直属航空公司吨公里平均成本为4.37元,管理费用0.20元,财务费用0.65元,三项合计为每吨公里平均成本费用5.22元,比当年收入水平高207%。2001年每吨公里成本费用5.14元,比收入水平高204%。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国内航空公司普遍“重客轻货”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大部分时间里,货运业务确实是鸡肋,不做反而比做好。
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国货航、扬子江快运、上航,还是南航货运,都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国际货运航线的开拓上,国内货运则倾向于利用现有的客机腹舱空间“加减赚”。贸贸然将全货机投入国内货运航线,前景可能极为暗淡。
可惜这个世界上总是牛人多多,国内航空公司做不来的事情,别人未必就做不来。
航空物流大致可分为航空货运和快递两种业务。一般来说,航空货运指的是在单张合约下货主与承运人间的门到机场(D-A)/机场到门运输服务。而快递的范围更严格一些,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扮演综合者角色,向货主提供一站式运输服务,把货物由指定收货处送抵货主特指的终点;以及具时效性或供给提速产品。
在时间方面,快递一般不超过48小时;而航空货运的时间比较宽限,多为2~7天。在参与主体方面,航空货运的参与主体比较多,一般包含托运人(shipper/consignor)、代理(agent)、货代(forwarder)、集中托运人(consolidator)、地勤服务代理(ground handling agents)、航空公司、机场、海关、其他运输和物流服务承担人、收货人(consignee)等。而快递,正如定义所言,有一个一体化物流企业帮忙解决流程上的所有事情。
以目前国内的市场份额而言,快递业务已经被FedEx、UPS、DHL、TNT和EMS这几家瓜分得差不多了,航空公司既无心也无力去抢夺这个市场。在货运领域,则面对着美联航、美西北等将大把筹码押到中国的外资航空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