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赶戴尔的供应链
当然,戴尔能够在全球PC 市场上取得霸主地位,并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直销模式,还在于隐藏在后面的完美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于这一点,联想负责供应链管理的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刘军当然
是心知肚明的。“从2001年到2003年我们从戴尔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例如,联想也开始将部分 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外包给台湾厂商;也引入了i2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也和供应商在工厂附近建立了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仓库,每天两次通过数据交换调整真实需求和库存之间的误差……
“2004 年以后我们的供应链和戴尔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供应链的水平应该是完全超过我们的竞争对手了。”经过几年时间的“偷师”,联想认为自己在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完全能够与戴尔媲美了。刘军随便举了几个指标,如联想在国内端到端的供应链成本收入比是1.4%,而主要竞争对手戴尔为3%,惠普则高达4.5%;此外,联想在国内的90天保修期内的返修率、产品的平均交付时间也均强于主要竞争对手;针对国内每个区域的客户,联想都有最短的供应链。联想在国内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工厂,并且从供应商到工厂和客户之间是端到端的供应链。例如,上海的客户拿到联想的产品的时候,里面的 液晶屏可能是两三天前才从上海的联想保税区里拉过来的,这也是联想能够在国内率先降价并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习戴尔好榜样”的基础上,联想也悟到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例如全球独一无二的双模式供应链管理经验。在联想的工厂里有两种生产线,一种是传统的一字排开的流水线生产线,工人只需要完成单一的装配任务,这是用来满足交易型客户的需求。还有一种是呈环形分布的生产线,一个装配小组放在中间,每个工人都要完成多道工序的组装任务,这种是为了适合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型客户的需求而专门设置的。
但是,中国之外的部分却拖了联想的后腿。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之后,那一部分的供应链也跟着进入新联想了。由于IBM 的产品线非常长,还有大型机、服务器等产品,其供应链并不是专门为PC设计的,因此效率较低。“过去,IBM的供应链更像是计划经济的体系,节奏和效率相对较慢。”刘军说。像供应链中核心的资源需求计划,IBM 只能一周调整一次,而联想中国则是一天两次。况且,那些分布在欧美高成本地区的供应链资源(人员、工厂等)所带来的高成本也是新联想难以承受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联想的供应链与戴尔相比明显吃亏——戴尔早已将生产外包给制造能力最强而且成本最低的台湾代工厂商,并率先完成了全球供应链的布局。而联想目前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还只限于中国,在中国之外仍然背负着IBM 昂贵的“历史遗产”。例如,在人力成本很高的英国格林洛克,原IBM仍然保留着几百人的技术支持中心。目前,联想已经计划将其转移到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但是却遇到了英国员工的激烈反对。
更令人难受的是,因为原来IBM PC的IT 系统和IBM 的系统整合在一起,无法单独分离出来,目前联想的IT 系统仍然不能与IBM PC的系统实现对接,目前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改变流程,通过手工的合作来达到效果。刘军估计,要重建新的IT 系统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过去这半年的时间里,刘军在全球四处奔走,致力于为联想建设一条全球性的能够与戴尔媲美的供应链体系。对于在全球有着10 家制造工厂、9000 名员工、年生产能力超过1200 万台的新联想来说,这委实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过去半年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刻骨铭心的半年。”年纪并不很大的刘军突然有了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视野更加开阔了。我原来办公室的墙上挂的是 中国地图,现在又加了世界地图。”
“很多朋友在国内见到我的时候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回美国,其实我的办公室就在北京。”实际上,刘军执掌的GSC(Global Supply Chain,环球供应链)部门的总部就设在北京,此外在深圳、新加坡、美国罗利、英国格林洛克还分别设有4 个区域总部。
“我们还在做流程重组,计划将80%的工作岗位转移到低成本地区。为此,我们需要在高成本地区裁减1000个工作岗位。”为了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联想不得不挥舞起裁员的砍刀。“我们的整个运作该接近供应商的就接近供应商,该接近客户的就接近客户。”以前IBM的采购大多在美国和欧洲,现在除了CPU等高价值原料之外,大部分的供应商都转移到了中国。”刘军还透露,联想所有与台式机相关的供应链的运作都集中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
下一步,刘军的计划是将中国的黄金供应链扩展到印度。“我们今年计划在印度建立新的工厂,同时还会建立三个集散中心,到今年9月份,我们相信在印度就能够实现超出其他竞争对手的供应链网络。”刘军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下一步的改变是亚太市场,第三步是将我们的能力扩展到欧洲和美国。我们把这叫做全球网络、中国引擎。”实际上,在今年的都灵冬季奥运会上,联想的客服和供应链系统都经受住了考验。
在学到了竞争对手的“真经”并经过自己的发扬光大之后,如今的联想已经更加的自信,“来到联想之后,我感觉非常惊讶,包括它的产品、它的组织架构、它对员工的管理和团队的执行力;当然,还有它的学习能力。”虽然早就已经是PC 领域的沙场老将了,童夫尧仍然对联想非常欣赏。
如今,更加“戴尔化”的联想也已经开始在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上与曾经的老师戴尔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