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yl314

对于突发的暴力案件,在技术上比如数据挖掘,或者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有没有可以预测的模型和解决方案?

[复制链接]
论坛徽章:
0
11#
发表于 2014-3-4 19:52 | 只看该作者
人的行为是难以预测的吗?对于随机样本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对于有组织的、精心策划的暴力袭击事件,数据分析还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1. 暴力袭击不是随机发生的,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参与人员、针对对象都是经过挑选和准备的。其背后存在逻辑与规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

2. 此类暴力袭击背后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支撑,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资金流动的蛛丝马迹。

3. 此类暴力袭击需要一个团队,而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不低,因为需要掩护而且能够聚集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境外培训不计)。团队的人越多,掩护工作越复杂也越容易有漏洞,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这些漏洞。

4. 卧底与钓鱼都是获取情况的有效方式,而数据分析对于挖掘这些情报的价值非常有用。

5. 在袭击发生之后,数据分析可以为未来预防类似事件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对袭击者攻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安全预防工作的效率。

等等。。。。

对于有组织恐怖行为的数据分析,既不能把它当作万能灵药,也不能把它当作无用的工具。

PS:对于恐怖袭击的分析研究,绝对不是搞搞名单、监听通信那么简单,因为人的动机是很复杂的,一个更有效的手段是研究模式,需要有情报分析团队去做这件事。事实上,情报分析能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12#
发表于 2014-3-4 20:43 | 只看该作者
这方面没有研究过,不过我记得看过一个新闻是美国某某公司组织推出过一个ios应用,是犯罪
预报,是根据城市每个街区历史的犯罪率预测未来的每天每个街区的危险程度.据说准确率不错,
应该有一些参考价值.

当然面对昆明发生的事件上文的技术肯定是不行的.这种突发事件又没有明显的模式,靠概率是不行的.不过,恐怖份子必然有特定行为模式,比如集体行动,购买犯罪设备,频繁通信等,我相信这些特征应该足够明显以至于能被算法发现,但现在的问题不在算法上,而是在数据的收集上,除非社会上实现数字化,量化的个人行为参数监测,否则数据采集太太太太困难了,如果一个系统连犯罪份子买了张车票去了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能发现预防犯罪呢,所以要么全国数字化,要么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算法有根本性提高,不然短期内应该是做不到的.

至于法律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如果真有能挽救几十人生命的预警系统,我不介意它窥视我的隐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13#
发表于 2014-3-4 21:43 | 只看该作者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模型,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
某起连续犯罪行为可以被确定是同一伙人所为,怎样确定嫌疑人住所;
在犯罪发生之前,怎样预测下一起犯罪的热点区域;怎样在犯罪之前预测出有极有可能犯罪的人物。这几类模型关注点是不太一样的。而且这些模型也不一定都适合用于预测突发性的暴力事件,不同的模型关注的犯罪类型其实会非常不同,不过我可以分别简单介绍一下简单的实现原理。因为我自己所知有限,各类模型的介绍我也只是点到为止:

第一类模型主要思路是,考虑到一般的连续犯罪者不会选择在自己住所特别近的地方犯罪(这样会让自己马上成为嫌疑犯),但又不会为了犯罪而赶到很遥远的地方(成本增加、未知情况太多、不易逃窜)。因此可以认为犯罪的分布会有一个接近住所处的排斥区和长程的衰减区。根据现在已有的同一犯罪的分布,可以尝试重建出犯罪者可能的住所的分布,缩小调查者的范围。这一模型的介绍可以参考纪录片《BBC:密码》的第三集“预测”中的有关介绍。

第二类模型希望可以实现预测,这一类的模型我个人认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相对静态的,直接来源于信息挖掘的犯罪预测,这一种预测的方案从各类社交网络上挖掘信息,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关注的是犯罪的时空分布图(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社交网络了解到,某一地区的居民在周末夜晚因为害怕而不敢出门等等),从而为预测犯罪提供一些信息。另一种模型考虑得更加动态一些,当然其数据也是来源于挖掘,这类模型关注犯罪的流动性,因此并不是只考虑一个静态的分布,这类模型把犯罪者(犯罪行为)看成是可以扩散的,因此在时空分布之外,还关注犯罪之间的时空关联性(类似物理学上的“传播子”),即 A 地犯罪之后,经过 t 时间,在 B 地发生犯罪的概率,关于这类模型的介绍可以参考纪录片《BBC 地平线系列:大数据时代》。

第三类模型也是基于数据挖掘,但是利用的数据常常不是那些我们见到的犯罪的有关信息,而是与犯罪有关的金钱和信息流。举个例子,恐怖分子从事恐怖活动之前,往往会表现出与普通人非常不同的银行消费情况。普通人常见的一些生活费的花费(时间分布、消费数额的分布)在他们的账户上表现可能非常反常,更反常的是他们可能有大笔的现金交易和与他们日常消费不匹配的境外资金交易。根据已知的一些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模式,可以对一些有嫌疑的账户进行密切的监控。这一方法近年似乎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除了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恐怖分子之外,也已经开始可以较好地排除 false positive。相关的科普性的介绍可以参考《超爆魔鬼经济学》的第二章《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14#
发表于 2014-3-4 22:39 | 只看该作者
再好的算法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数据收集成问题.
另一方面,真这么实施的代价请参考棱镜门.
PPS:选在火车站实施真是卑鄙之极.本来打算从个人防卫EDC开始细说,MD处于安全考虑还是算了.提醒各位懂的也处于安全考虑某些事关安全问题不要细说.不要给人类公敌任何可以参考的信息,互联网是开放的,你看得到他们也看得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15#
发表于 2014-3-4 23:34 | 只看该作者
在某个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之前,的确有预兆,但是当时没有人在意。

我现在也不能说。抱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论坛徽章:
0
16#
发表于 2014-3-5 13:34 | 只看该作者
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实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TOP技术积分榜 社区积分榜 徽章 团队 统计 知识索引树 积分竞拍 文本模式 帮助
  ITPUB首页 | ITPUB论坛 | 数据库技术 | 企业信息化 | 开发技术 | 微软技术 | 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 | IBM技术园地 | 行业纵向讨论 | IT招聘 | IT文档
  ChinaUnix | ChinaUnix博客 | ChinaUnix论坛
CopyRight 1999-2011 itpub.net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未成年人举报专区 
京ICP备16024965号-8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110108020215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4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