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kissmoon 于 2010-9-27 16:12 发表 ![]()
我现在的做法是
在系统用例之后 做一步“业务用例”涉及“对象”的分析,并且每个业务用例都增加两个类,一个界面类,一个控制类
这样,序列图就可以做成如下:
操作人员--->界面---->控制类--->对象1---->对象2.......
如此,操作人员只与界面交互,界面与控制类交互,控制类与各个对象交互,
之后,细化界面类、控制类以及对象对应的类。
序列图是要说明为了完成某一用例而必须完成的操作
如, 用户登录可以用这样的序列图来说明(管理员相关处理省略)
用户 界面 登录控制 用户信息预登录表 用户信息库 管理员
+--登录请求----------------------->+
+<--登录许可----+
+<--申请表------+
+----登录信息--------------------->+
+---审核登记---------->+
+---审核通知----------------------------------------------------------->+
+<-审核结果------------------------------------------------------------+
+<-登录信息------------+
+--用户登录------------------------------------>+
+<----登录完成--+
+<--结果通知------+
根据上面的序列可以拆出以下实体类
登录请求
登录许可
登录信息
拆出画面
登录申请表
登录结果
拆出控制类
登录控制
程序设计时画出系统结构(BLOCK图)把上面的类分配到BLOCK里去
然后,再画处理时的序列, 然后拆出物理类和方法属性
有一个概念必须深刻理解, 系统设计并不是对系统内部处理的设计, 而是对系统将要实现的业务进行描述.
这一点至关重要.
[ 本帖最后由 lodge 于 2010-9-27 21:1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