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zhao_417 于 2010-3-24 09:09 发表 ![]()
合并一下你的问题:
1、如果所有物料都采用移动平均价的话,对于外购的原材料倒问题不大。但对于自产的产品就会有如下困扰:
工和费的确认我们都知道是月末才能完成的,那么你月中完工的自产品对于这部分的差异是得不到的,你所谓接近实际只不过能把数量差异计算进去。
2、如果没有COPA和ML,差异部分只需要在PL报表和BS报表里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3、如果你按照最终产品下订单,那么你中间的半成品是否入库呢,是否有库存呢?如果没有差异就只在最终产品上反应。如果有,那么另当别论
4、原材料的计价方式,标准和移动都可以,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对于产成品的话,采用标准的吧,但如果是make to order的话,也可以用MAP.
以上
恩,好的,谢谢呀,目前我们可能会采用原材料用移动,而半成品和产品用标准价来核算,这样对于没用ML的企业来说会切合实际一些,问题是,采用这种策略的话,
1.CO每个月还需要估算产品成本么?估算后对于半成品和产品的新价格还需要发布更新么?
2.对于没有ML的企业来说,同时又采用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定价策略,如果我想知道某一个产品当月的实际成本,是不是要把该产品当月所下的所有已经结算后的订单通过报表开发取数来展现呢?系统有没有标准的功能可以看到的呢?因为对于上ML的企业来说,展现某一个产品的实际成本是很容易看得到的。
3.还有就是关于“材料成本差异”这个科目,因为移动平均价也会产生该“差异”当然了,手工处理“差异”的方式也会和“标准价”处理差异的方式一样,那这个科目从FI主数据的角度来说是不是不应当设置为“自动记帐”的科目呢?同时“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这几个科目都需要手工做凭证去调整的话,怎么来做呢,我想知道下具体的分录怎么做,呵呵,因为我对财务不是很懂 |
|